“一號文件”提出了哪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舉措,在夯實農業農村基礎的政策上有哪些新亮點,廣大農民將從中得到哪些新實惠,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對此進行了權威解讀。
強基礎: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新世紀以來的6個一號文件都強調加強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新政策。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重在何處?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這句話的重心在后半部分。統籌城鄉發展是手段,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是目的。”陳錫文指出,“一號文件”強調的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除了大家理解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之外,還包括把“三農”作為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貫徹統籌城鄉的基本方針、穩定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經營政策、加強農業科技基本支撐、改善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層體系、強化農村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等內容。從這些方面看,這里講的基礎,是指整個農業農村工作今后長遠發展的基礎,應該有一個更寬廣的理解。
唐仁健分析說,在健全“三農”投入機制上,“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三農”的投入總量要持續增加,比例要穩步提高,明確提出了“三個優先”: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對種糧農民的直補政策上明確了“三個擴大”,即擴大良種補貼品種,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規模,擴大補貼政策受益范圍,同時將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
“今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出依然會高于整個財政支出增長的幅度。”唐仁健說,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調抓住關鍵領域、薄弱環節,“一號文件”突出了“三個重點”,即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把良種培育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把主產區作為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的重點。
目前,占全國8.6%的2945個鄉鎮還沒有任何金融機構,708個鄉鎮還沒有任何金融服務。“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文件首次提出要在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并強調政策性金融要支持農村改革發展,明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拓寬業務范圍,進行中長期信貸投放,這是農村金融方面最大的亮點。”唐仁健說。
惠民生:讓農民更多分享發展成果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上,“一號文件”明確,新農合保障水平、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水平均會提高,新農保試點將穩步推進,這預示著農村低保將實現應保盡保,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網正越編越密。
“‘家電下鄉’之后,農民的用電總量明顯增加,用電結構發生重要變化,現在的農村電網已經明顯不適應農民的需求。”唐仁健說,“為了適應農村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也將抓緊實施,農網供電的可靠性和供電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安其居,樂其俗。”近年來,國家逐步加大農村安居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危房改造試點正在提速。今年“一號文件”又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購買汽車和家電等提供消費信貸,加大對興辦農家店的信貸投放,這為農民安居工程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導向。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有效啟動了農村市場,讓農民得到實惠。“一號文件”明確,今年家電產品最高限價將大幅度提高,各省份可以在補貼范圍內根據本地實際增選一個品種,國有農林場(區)職工也將享受補貼政策。補貼的品種增加了,受益的人群范圍也更廣。
促統籌:城鎮化引導“農民變市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城鎮化的發展偏重于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發展,忽視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二是在城市化過程中,比較注重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建設的美化,但是沒有為農民真正轉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機會。”陳錫文分析說,因此,這次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城鎮化推進要把握住兩個重點:一是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二是要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
今年的“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這是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現在拉著拉桿箱的農民跟當初扛著蛇皮袋進城的農民可不一樣了。”唐仁健分析說,“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的80后、90后,這批人目前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個億。他們出生以后就上學,上完學以后就進城打工,相對來講,對農業、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進入、融入城市社會,享受現代城市的文明,而我們又總體上或者在很多方面也還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變化,乃至中國整個社會結構變化的重大問題。
“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城鎮化,特別是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舉措。”唐仁健說,一要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包括就業、培訓、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要把他們作為重點。今年一號文件明確: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一號文件還提到,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這意味著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將成為農民工的安家之所。三是要加強培訓,“陽光工程”要盡可能覆蓋他們,“一號文件”也提出加強農村新生勞動力的預備制的培訓,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
“關于農民變市民的具體條件,今后還需要專門研究。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需要考慮:第一,農民工進城的就業年限。第二,有比較穩定的就業崗位。第三,有比較穩定的住處。如果符合這些條件轉為當地的市民之后,他們應享有和當地市民同等的權利。”陳錫文說。 據新華社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