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汾新聞網訊 誰說“90后”都是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小皇帝?就在大家都用冠以的標簽命名“90”后只是一群懶惰貪玩的孩子的時候,很多“90后”已經早早加快腳步,俯下身子,開始創業。本文中的三個“90后”就想用兩三年的時間把傳統的手工蒸饃做成一個品牌,占領人們的餐桌。
楊曉棟,90后,吉縣人。
趙臨苗,90后,臨汾本地人,楊曉棟未婚妻。
史婉婷,90后,臨汾本地人,趙臨苗閨蜜。
3個人都是2014年畢業,均攻讀的藝術設計專業。他們和其他“90后”一樣,青春、活力、陽光、自信,但他們又和其他的“90后”不一樣,選擇了“蒸饃”這項看似與年輕人不相干的事業。
每天早上6點,趙臨苗的手機鬧鐘準時響起,她揉著惺忪的睡眼,摸索著套上衣服,拖著沉重的步伐,敲開史婉婷、楊曉棟房間的門,告訴他們該起床了。
前一天晚上楊曉棟將老面從冰箱中取出,撕成小塊并用清水融化開,倒入事先備好的面盆中。完成之后,趙臨苗幫忙倒水,楊曉棟快速用手攪拌著面粉和水,攪拌成棉絮狀,再將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蓋子,等待著醒發。
6點半,面粉早已醒發好,他們洗漱完畢,各就各位準備開工。
趙臨苗動作嫻熟地操作著已發好的面團,右手撕扯著像湯碗一樣大的面團,左手快速地用刀切開未撕開的面團,直接放在面板上。這個環節是事關蒸饃成功與否的關鍵。堿的運用不可小覷,她將事先準備好的堿面放入碗中,倒水化開,把面團中間挖個小坑,加入堿水,并加少許面粉,全神貫注地揉搓,直到把面團徹底揉勻。忙完其他事的楊曉棟又搶過趙臨苗手中的面團,一聲不吭地揉了起來,直到面團表面完全細膩、光滑,然后將揉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均勻的小劑子。他們將小劑子再次揉至表面光滑,放置饃盤里送到醒發箱內,待30分鐘后再次醒發。
在等待饅頭醒發的時間段,三人在歡聲笑語中將剩余的一部分面團用來包豆包、糖包。半小時很快結束,醒發箱里的饅頭已經有一些變化,3人快速將醒發好的饅頭轉移至蒸箱。40分鐘后,熱氣騰騰的饅頭出蒸箱了。9點,楊曉棟準時出發為科委巷蔬菜店送饃。11點、下午3點他們反復著之前的工作。
說起為何選擇蒸饃作為創業項目,這其中還有故事呢。
今年2月,楊曉棟帶著家鄉傳統手工蒸饃去看未婚妻趙臨苗。“曉棟,我這么喜歡這個手工蒸饃,其他人也應該喜歡吧。要不你去干吧,這樣我就能天天吃到了。”趙臨苗的一句玩笑話讓楊曉棟一愣,這蒸饃也能作為職業工作?趙臨苗似乎看出他的疑惑,一邊掰了一塊饃放到嘴里,一邊夸贊道:“嗯,味道香甜,做法獨到,很不錯喲?!边@個不經意的夸獎,讓楊曉棟看到了商機。
楊曉棟把這個想法告訴家人時,家人在第一時間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覺得,好不容易將他供上大學,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怎么說放棄就放棄了呢?但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作為未婚妻的趙臨苗顯然是投贊成票,使楊曉棟信心倍增,于是兩人雙雙辭職創業。
楊曉棟開始馬不停蹄地四處找地方,選購食材,走上了創業之路。然而,做起來并沒有像楊曉棟想像的那樣容易,前期的掌堿,就讓他們犯了難。即使有老師手把手教,蒸出來的饃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像小花貓臉似的到處斑斑點點,還有的直接變成了黃饃……這讓楊曉棟痛心不已。
熟能生巧,時間是一切的見證。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們熟練掌握了蒸饃的各個程序。
漸漸地,楊曉棟的傳統手工蒸饃被周圍人所熟知。除了白面饃、花卷之外,他們還包有糖包、豆包等,以滿足不同顧客需求。雖然價格比通常的蒸饃貴一些,但因為純手工完成,吃起來口感好,還是獲得了不少人青睞,成為餐桌必備。一次,趙臨苗的一位朋友吃完他們的蒸饃后,忍不住拍了照片上傳到朋友圈后,沒想到引來許多人點贊和詢問。
有了更多顧客支持,趙臨苗把糖包和豆包放在朋友圈里推銷,做起了微商。
“年輕人要敢于打拼,有想法就趕緊去做,否則會給人生留下遺憾?!睏顣詶澊蛩阆乱徊交I備建立屬于自己的公司,擴大經營種類,如面條、吉縣的蘋果、小米等,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創業人生路。 記者 李嬌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