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屬實,暫不去考究,但節日腐敗、送禮之風屢禁不止卻是真實存在。干部給領導送、下級給上級送、企業給管理部門送……一位在某縣某局擔任辦公室主任之職的朋友說:他們只是個縣局級單位,倒是不需要跑北京,但省里必須跑。光是一個省城,這位主任就得跑十多個部門和單位,至于市里、縣里,需要送禮的部門和單位更多,由于連日舟車勞頓和桌上應酬,累得筋疲力盡,對過節是怕之又怕。
逢年過節,相互走訪,互致祝福,順便提上兩瓶酒、兩條煙,禮尚往來,人之常情,未嘗不可。即使花上百八十元錢,甚至幾百元錢,在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也算不了多大負擔。但如果一送就是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禮品,恐怕性質不變的就很少了。無利不起早。縱觀過節送禮之風,發現風向都是從低處刮向高處,目標都是對自己有用處有益處之人,是對自己有管轄、制約權的,都是對自己、企業或部門發展有幫助的……以培養“私人感情”,求得“關照”。所以,“藏金納銀”的高價月餅、“披紅掛綠”的高檔禮盒、“意在沛公”的土特產,禮品泛濫、特產成災,造成極大浪費。
與此相反的是,還有很多困難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上,還有很多貧困的孩子上學無門,還有很多群眾過節生活得不到多少改善……中秋節,他們的節日怎么過?
在各級用仰望的目光,擬定周全的送禮計劃,確定詳細的送禮規格,挨家挨戶地跑腿的時候,如果能更多地用俯視的目光看看那些貧困群眾,多關心他們的生活,把群眾放在心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群眾的疾苦上,那樣節日才會是節日的味道。
(衛博)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上好正課何須“補”
下一篇: 霍州:“村村通”無線數字電視已覆蓋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