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基層基礎建設工作如何做到切實有效?臨汾供電公司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實現了科技牌、管理牌、惠民牌,每一張牌都實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重點工作都出彩。
精準管控 打好“科技牌”
近年來,傳統的配電網規劃方式越來越不適應電網的發展要求。為解決這一矛盾,臨汾供電公司創新規劃基層基礎管理,以核實電網設備參數、理清運行系統數據為基礎,從每條10千伏線路及低壓臺區著手,實現配電網“數據精準、問題精準、方案精準、投資精準”的目標。
該公司以侯馬公司為配電網精準規劃試點單位,依靠輔助決策平臺,整合運檢、營銷、調度等專業數據資源,一鍵式收集GIS、PMS、農網在線監測和用電信息采集等數據,科學計算線路、短路電流、無功優化等關鍵指標,用不同顏色將查出的問題顯示在高清地理背景圖上,全面、準確、直觀地定位電網薄弱環節。規劃方案出來后,再將線路走徑圖疊加其上,結合實際地形地貌,篩選出最優線路路徑、變臺布點、負荷分配,優化選型導線、開關及變壓器等設備,自動統計工程量,精確測算設備價格,實現項目投資估算精準和效益最大化。
“配電網規劃水平的提高實現了電網投資精準。”侯馬公司負責人郭永凱如是說,“侯馬市‘十三五’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總投資估算17385萬元,較之前人工測算的19317萬元,節省了1932萬元,解決了投資估算與工程實際造價偏差較大的問題,經濟效益凸顯。”
因地制宜 打好“管理牌”
長期以來,偏遠山區無GPRS信號、信號弱、信號干擾嚴重等情況制約著遠程抄表工作。針對這一現狀,該公司因地制宜,提出利用中壓載波技術解決這一難題。一年來,已實現49個公變臺區、16個專變用戶的數據上傳,采集成功率、數據完整率達100%。
“中壓載波通訊模式,解決了無公網信號區域采集終端的上行通信問題,結束了偏遠山區人工抄表催費歷史,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該公司計量室張衛民說。
在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中,采集主站與采集終端之間主要依靠GPRS、CDMA等無線公網通道進行數據交互,但對于信號未能覆蓋的偏遠山區,抄表工作只能由人工完成,很難避免估抄、漏抄、錯抄。為徹底解決這一難題,該公司以10千伏配電線路為傳輸信道,作為對GPRS、CDMA上行通訊方式的一種補充,與相關技術廠家合作,自主研發應用于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中壓電力線載波通訊技術以及相應的配套設備,完成安裝應用中壓載波裝置115套、北斗抄表8套、信號延長設備29套、信號放大裝置95套,徹底解決了采集技術頑疾,實現區域內用電信息采集全覆蓋、全采集,構建了市、縣、所三級采集運維體系,實現采集數據共享。
重在服務 打好“惠民牌”
在臨汾西山沿途,一排排呈矩陣排列的深藍色光伏面板反射著耀眼光芒。臨汾市扶貧局局長楊剛杰介紹:“按照國家對光伏發電補貼規定,以一座100千瓦的光伏電站日均發電4小時計,一年就是十多萬元。這樣一筆收入對于貧困人口是非常重要的。”
為使這一扶貧項目早并網、早受益,該公司成立黨政負責人為組長的領導組,設置專職客戶經理,建立物資儲備庫,按照“一個專柜、一證受理、一次告知”“無條件施工、無條件并網、無條件結算”的原則,全面推行典型設計,主動開展業務受理、現場勘查、方案編制、驗收調試、裝表并網等工作,并規范管理流程、工藝流程和結算流程,初步形成了涵蓋發策部、財資部、營銷部、運檢部、物資中心等部門協同的光伏扶貧服務體系,有效提升了分布式光伏扶貧發電項目并網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截至上半年,該公司共受理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82戶,容量8750千伏安,結算上網電量金額62.47萬元。按照規劃,臨汾市將在2020年前建設1000座100千瓦的村級電站和10兆瓦以上的規模總計15000千瓦的大型光伏電站。“這對電網建設和穩定運行都是很大的考驗。”該公司負責人說:“但這是真正造福百姓的事,沒有任何借口,只能做好。”(范晉寧 陳愛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