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話收獲
□ 韓亞麗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第一個帶著“寒”字的節氣。“寒”只需在唇齒間輕輕念出這個字,便仿佛呵出了一團白霧——是啊,到了寒露,就是深秋,天氣由涼轉寒,此時,才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蕭瑟之氣。
在所有的節氣里,我對寒露懷有最特殊的情感。兒時體弱,每到這時,奶奶總會早早為我套上厚厚的秋褲,還要把褲腳仔細地掖進襪筒。她一邊整理我的衣角,一邊絮絮叮嚀:“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現在不注意,將來腿疼了可別埋怨。”那時只知道乖乖聽話,長大后翻閱中醫典籍,才懂得這樸素話語里蘊藏的深意——腳踝處是三陰交、太溪等重要穴位匯聚之地,若受寒邪侵襲,輕則氣血運行不暢,重則可能埋下風濕的病根。
奶奶心里裝著整本農耕的智慧。“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她這樣解釋:寒露時節平川地區的氣溫,恰如白露時節深山里的溫度,正是播種冬小麥的黃金時期。在晉南平原的故鄉,每逢寒露,便能看見拖拉機在廣袤的田野上歡快地奔跑,犁鏵翻起深褐色的泥土,空氣里彌漫著清新的土腥味。“小麥種在寒露口,點一碗,收三斗。”奶奶總說播種要把握火候,太早麥苗冬旺,來年反而不壯;十月上旬,不早不晚,恰是天地之氣最相宜的時節。
就在這些充滿智慧的農諺里,年復一年,我對腳下這片土地滋生出難以名狀的情感。它沉默如哲人,卻慷慨似慈母,用五谷養育著一代代農人。因此每到寒露,我總會格外牽掛——此時的播種可還及時?這牽掛關乎明年的收成,關乎糧倉的盈虛,更關乎千家萬戶灶臺上升起的炊煙。
寒露,是大自然饋贈的詩意時刻,也是大地與農人共同譜寫的豐收樂章。漫步田間,稻穗謙遜地低垂著頭,在秋風中泛起金色的波浪;果園里,累累碩果掛滿枝頭,散發著醉人的芬芳。還記得童年時,站在田埂上就能聽見玉米地里“咔嚓咔嚓”的脆響。大人們在齊人高的玉米稈間穿梭,筐子里漸漸堆起金燦燦的收獲,汗珠順著笑紋滑落,那是豐收特有的喜悅。如今,大型收割機轟鳴而過,片刻間便將整片玉米地變成金黃的籽粒。效率確實高了,人也輕松了,只是那份親手觸摸莊稼、感受土地脈動的喜悅,卻隨著時代變遷漸漸飄遠。但我始終相信,無論農耕方式如何變革,對土地的眷戀、對豐收的期盼,永遠鐫刻在農人的基因里。
寒露時節,不僅是自然的豐收,更是心靈的收獲。站在田邊望著沉甸甸的稻穗,總會想起“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古詩。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農人的心血——他們頂著烈日插秧,冒著風雨除草,用汗水澆灌希望。這大自然的規律,何嘗不似我們的人生?唯有在春天虔誠播種,用心耕耘,才能在秋天收獲圓滿。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愿我們在這如畫的秋光里,都能成為勤勞的耕耘者。相信每一滴汗水,都會在屬于自己的季節里,釀成最甜美的果實。讓我們在秋風中學會沉淀,在變遷中堅守初心,以從容的姿態迎接生命的每個階段。愿所有的努力都能“顆粒歸倉”,愿時光的流轉,都成為生命綻放的養分。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