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來的歲月溫情
□ 韓亞麗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借”字如同一把溫潤的鑰匙,輕輕轉動間便開啟了鄰里間最質樸的溫情。在那個物資拮據的年代,人們的生活賬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的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帶著體溫的“借”與“還”。
老輩人常說“王十萬家也會缺個挑水擔子”,道出了那個年代再殷實的家底也免不了短缺的智慧。于是,“借”成了嵌在日子里的一盞暖燈,照亮了那個年代特有的生存哲學。人們用“無所不借”的智慧編織出一張溫暖的互助網:張家借李家的鐵鍬,李家借王家的竹籃,王家又借趙家的耕牛,還有借米面、借雞蛋、借油鹽醬醋、借衣服、借自行車……那時候,鄰里之間好像沒有什么東西不能借,這些借都是大約的,沒有誰家會計較,當然一般都是后來還給人家的要多一些,務必不能讓人家吃虧。就是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往來間,流動的是比物資更珍貴的情誼。這種借是大家相互幫襯,團結友愛,是一種傳統美德,是共同度過艱難困苦的人生態度。
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那上學“借墨水”的情景。借墨水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對于那時的學生來說卻是“家常便飯”。自習課上,鋼筆突然沒墨水,這就需要“江湖救急”了,便對同學說“借我兩滴墨水吧,明天還你”,同學便會小心翼翼地傾斜鋼筆,兩枚筆尖輕觸時還要認真計數:“一滴、兩滴……”這樣鄭重的儀式感,如今想來仍讓人會心一笑,那小心翼翼擠墨水的畫風依然會清晰浮現在眼前,“你可以借我兩滴墨水嗎”這句話依然會在耳邊時常回蕩。《小說月報》《故事會》《少年科學畫報》這些書籍更是會在班級里傳閱到卷了邊,在同學間能流轉得泛了黃,每一道褶皺都是歲月溫暖的印記,就是這樣借來借去,在同學們之間借出了團結和友誼,借出了幸福和快樂。
那時的借貸規矩簡單卻莊重:“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八個字,勝過如今厚厚的合同文書。借出去的是物件,還回來的是信任;借出去的是急需,還回來的是感恩。鐵鍬會磨損,竹籃會老舊,書籍會泛黃,但這份情誼卻在歲月的打磨中愈發閃亮。
如今站在物質豐裕的當下回望,那些借來借去的日子,竟比現在擁有的一切更讓人懷念。不是懷念清苦,而是懷念那份無需言說的默契;不是懷念匱乏,而是懷念那些推門就能借到溫暖的鄰里真情!
時光帶走了曾經大雜院里的炊煙,帶不走的是記憶里的溫度。當現代人用“共享經濟”重新定義互助時,曾經那些借與被借的故事,依然是一代人心中最柔軟的鄉愁、最寶貴的珍藏,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涌上心頭,歲月靜好,親情質樸,真好!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