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省發展改革委專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發展質效持續提升
11月10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十四五”以來,省委、省政府堅定扛牢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的重大使命任務,帶領全省上下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嚴重沖擊、煤炭市場劇烈波動、房地產持續下行等多重挑戰,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陳磊表示,具體可以用“一穩兩高三突破”概括:“一穩”就是經濟總量穩步增長,GDP年均增速預計將達到5%。“兩高”就是規上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1%、8.7%,高于GDP增速。“三突破”:第一個突破,經濟總量相繼跨越2萬億元、2.5萬億元大關,5年增量預計超過7500億元,相當于再造了一個太原+大同的經濟體量。第二個突破,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達到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第三個突破,創新體系效能持續提升,技術合同成交額較2020年增長5倍,全省創新能力排名取得“十二五”以來的最好名次。
能源供給向多元綠色轉變,“十四五”前四年規上工業煤炭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晉電外送規模居全國前列。率先推出一批綠電直連、綠電園區試點示范項目,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55%。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年下降,能耗強度降幅居全國前列。能源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電力現貨市場率先運行,2024年累計成交綠證131.7萬張,綠電交易量76.6億千瓦時。能源技術創新加速突破,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入軌運行,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能源開放合作成果豐碩,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影響力持續提升。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強化節能降碳,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十四五”前四年,全省萬元GDP能耗預計累計下降16.1%,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降幅位居全國前列,綠色正在成為山西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淘汰落后煤電機組332.1萬千瓦,完成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7382萬千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整體煤炭消費實現負增長。持續推動風電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強、分布式做優做精,穩步推進氫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開發。
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
我省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
陳磊介紹,一批標志性改革落地見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省屬煤炭企業專業化重組基本完成,人口小縣改革示范向全國推廣,“三醫”(醫療、醫保、醫藥)改革有了“山西模式”。深度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服務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太原、大同、運城等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改革試驗區帶動電商交易額增長61%,23條中歐(亞)班列通達16個國家,晉冀魯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加快布局建設,山西正在從內陸腹地邁向改革開放前沿。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重點看3個數字,第一個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20年的62.53%提高到2024年的66.32%,增幅位居全國前列。第二個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5下降至2024年的2.3,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第三個是“十四五”以來,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項目發放勞務報酬3.8億元,是“十三五”時期的3倍。
“十四五”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擴內需戰略,多措并舉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我省構建了省級重點工程項目總指揮部機制,統籌推進全省重大項目建設,累計實施省級重點工程項目超2000個,完成投資超萬億元。
消費品市場回升向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新的消費增長點不斷涌現,我省居民消費年均增幅7.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今年10月底,“兩新”政策已撬動消費超770億元,為消費市場平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投資消費良性互動的局面加速形成。一方面,有效投資的增加,直接促進了消費。另一方面,市場消費的擴大,引領帶動了投資。例如,截至2024年底我省已投資建成公共充電樁9.5萬臺,有效支撐了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普及,目前,全省電動汽車保有量約98.28萬輛,是“十三五”末的7.9倍,投資與消費協同發力的格局不斷提升。
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我省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經濟發展的成果不斷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陳磊透露,“十四五”以來,每年財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事業,人均預期壽命等8項民生指標提前完成規劃目標、5項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一是把穩就業促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到192.8萬人,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經濟增速。二是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成4個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病人外轉率平均下降90%,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66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持續提高。三是在“一老一小”上做到“兩個率先”:即在全國率先實現普惠托育補貼全覆蓋、率先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十四五”國家下達的各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多項指標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水更清,“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大部分完工達效,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4.7%。山更綠,深入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人工造林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綠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天更藍,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實現七連降,PM10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十四五”以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貢獻山西力量。先后制定出臺1個總體規劃、21個專項和區域規劃、30余個配套政策文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構建起完整的政策體系。
全省修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山1.07萬公頃,加快推動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率從2020年的62.38%提高到2024年的65.51%。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從2020年的66.7%提升到2024年的91.5%,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汾河入黃河口2024年首次達到Ⅲ類水質。
▋發布會問答摘編
1記者:近兩年,國家層面對數字中國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部署,能否系統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山西數字經濟建設推進情況和取得成效?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閆中立: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始終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牽引,以數字山西建設為主攻方向,縱深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算力監測調度平臺,支持算電協同發展,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機架規模達51.4萬標準機架,綜合算力指數全國排名第八。成立山西數據交易中心,搭建數據流通交易平臺,聚集平臺主體193家、產品及服務200余項。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建成國家級、省級人工智能創新載體59個,2家企業垂類大模型完成國家備案。1—10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6個百億級規模重點行業營收實現20%以上增長。
聯合實施“數乘智改”行動,以數字技術促進千行百業提“智”增效,全省累計建成智能化煤礦300座。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59.3,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65.6%,新培育5戶卓越級智能工廠。主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9%。
2記者:民營經濟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是穩就業的主力軍,能否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楊韶欣:
“十四五”以來,我省民營經濟增總量、擴規模、提質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我省統籌抓好政策支持、平臺建設、要素保障,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制定出臺《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山西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
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民營經營主體達到396.3萬戶,較“十三五”末增長43.6%。入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企業從2020年的7家增加至2025年的9家。全省民營企業100強門檻從16.1億元提升至33.3億元,增長106.8%。全省民營經濟吸納了八成的城鎮勞動就業。2024年全省民營經濟稅收較“十三五”末增長25.0%,占全省稅收收入的51.5%,撐起了“半壁江山”。
一批民營企業在新質生產力賽道上相繼涌現,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屬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民營企業44.3萬戶,占全部民營企業的38.2%;數字經濟民營企業13.1萬戶,占全部民營企業的11.3%;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以科技創新促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