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干河濕地美景如畫。省林草局提供

洪洞汾河濕地中的小白鷺。張亞娟攝

桑干河濕地。省林草局提供

洪洞汾河濕地暮色下飛鳥蹁躚。段建武攝


編者按
濕地是草木織就的秘境,是飛鳥棲居的桃花源,更是時光沉淀的生態華章。從守護的赤誠到漫游的愜意,從復蘇的生機到流淌的清歡,每一寸濕地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的溫柔相擁。
9月,山陰桑干河濕地成功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這顆鑲嵌在晉北大地的生態明珠,與2023年位列其中的洪洞汾河濕地遙相呼應,形成三晉濕地的“南北雙璧”,為黃土高原的生態畫卷更添清潤底色。
為此,本報聚焦這兩大國家重要濕地的保護實踐,展現全省濕地保護的系統性成果,傳遞山西守護“地球之腎”的生態擔當,讓三晉濕地的詩意與生機,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
從鹽堿荒灘到生態名片
——山陰桑干河濕地“四級跳”背后的執著守護
雁門以北,桑干河畔,一場跨越十余年的生態逆襲震撼人心。從鹽堿遍布的生態洼地,到變身省級濕地公園、升級省級重要濕地,再到晉升國家級濕地公園,最終躋身國家重要濕地,山陰桑干河濕地通過“四級跳”的跨越式發展,將昔日鹽堿灘打造成晉北大地的“生態綠肺”。
如今,340.4公頃的濕地內,水清岸綠、鳥歡魚躍,311種維管束植物與198種脊椎動物共生共榮,成為我省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守護生態安全屏障的鮮活注腳。這里的每一寸綠意、每一聲鳥鳴,都鐫刻著生態守護者們的執著與堅守。
生態重構
鹽堿地上的綠色奇跡
“你看這成片的蘆葦和松樹,十幾年前還是白花花的鹽堿地,沒人愿意來?!?1月3日,山陰縣岱岳鎮麻疃村村民王晉站在濕地觀景臺上,望著眼前的美景,感慨萬千。麻疃村位于山陰桑干河濕地入口處,村民們都見證了濕地的華麗轉身。
作為永定河的重要源頭,山陰桑干河濕地不僅是維系上游水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也是晉北地區珍稀水禽重要的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
“這里屬于典型的河流—庫塘復合型濕地,曾因水資源匱乏等,導致生態系統脆弱不堪。為此,縣里成立山陰桑干河濕地公園管護中心,推進濕地保護,并啟動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以30億元總投資撬動生態變革,構建起‘保護修復+宣傳教育+科學監測+強化執法+建章立制’的‘五維模式’,對桑干河進行生態修復、河道清理、生態補水,為鹽堿地注入新生?!鄙疥幧8珊訃覞竦毓珗@生態修復股股長李占成說。
生態補水是修復的核心密鑰。通過南山引水管道與萬家寨引黃工程,累計10多億立方米清水奔涌而入,昔日水流漸枯的河道重現碧波。八個蓄水塘壩相繼落成,4000畝水面如珍珠串聯,近1000萬立方米的蓄水能力讓濕地“血脈”充盈。與此同時,83項河道疏浚與污水處理工程同步推進,周邊9個村莊的生活污水實現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水質穩步提升至國家Ⅲ類標準,為生命回歸創造了基礎條件。
科學規劃讓保護更具章法。山陰縣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將濕地公園劃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科學平衡。500萬株苗木扎根濕地,240多種樹種構建起立體生態屏障——松樹蒼勁挺拔,柳樹依依垂岸,鄉土樹種與引進良種相得益彰?!叭薄惫こ塘植轁窕囊惑w化保護修復項目持續推進,曾經裸露的鹽堿地被茂密植被覆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也在此扎根生長,成為其天然分布的北線區域。
“我們就像給濕地‘治病’,清淤是通血管,補水是輸營養,植被修復是強筋骨?!崩钫汲尚χ扔?。如今,濕地年固碳量達1.2萬噸,釋放氧氣9000噸,能降低局地氣溫3至5攝氏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固碳器”和“生態空調”,負氧離子含量遠超周邊區域。
生靈歸巢
清水河畔的飛羽樂園
“望遠鏡、無人機、照相機、巡護日志本,齊了。”11月5日7時,月亮灣管護站內,換好迷彩服的巡護員鄭偉整理好裝備出發。因鳥類對紅、黃等鮮艷顏色敏感,每位巡護員都會選擇迷彩服,以減少對鳥兒的驚擾。他們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對生命的尊重。
今年36歲的鄭偉,曾是一名教師,2019年加入巡護隊伍后,便成了濕地生靈的“守護者”。他與搭檔李浩一個認鳥,一個識別植物。沿著河道徒步20分鐘,抵達月亮灣保育區觀鳥點。鄭偉熟練操控無人機,很快,屏幕上就出現了清晰畫面?!昂诵膮^斑嘴鴨20只,其東側20米處白鷺3只,生境為河流濕地,距離尺度B級。”根據鄭偉的表述,李浩打開“兩步路”App定位坐標,并快速在日志本上記錄著:“11月5日,月亮灣保育區……”
這樣的監測場景每天都在濕地上演。為精準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濕地設置了40個植物監測樣方、10條鳥類監測樣線、5個魚類及水生生物監測樣點,組建專業科研隊伍,并與山西大學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備的科研監測體系。監測數據顯示,濕地現有脊椎動物19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大鴇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天鵝、鴻雁、白琵鷺等24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72種,國家“三有”保護動物134種。
“最讓人驚喜的是疣鼻天鵝的出現。”鄭偉翻出手機里的照片,畫面中,幾只疣鼻天鵝正優雅地游弋在水面上。2022年3月15日,他在巡護時偶然發現了這一珍稀物種,連忙拍照請教山西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東龍教授,確認是山西境內較為罕見的疣鼻天鵝。
“隨著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推進,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顯著優化,在此棲息的鳥類種類與種群數量均呈逐年增長態勢?!?0月23日,再次在濕地開展遷徙鳥類專項監測的郭東龍介紹,每年有近7萬只雁鴨類候鳥在濕地停歇補給,這里已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鳥棲息節點。
山陰桑干河濕地是我省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到遷徙季節,濕地公園啟動24小時值班制度,并根據監測情況適時補充投喂。“去年冬天天鵝數量有五六千只,峰值時達上萬只,白天看湖面白花花一片。”鄭偉回憶,當時通過無人機夜間投放玉米,直到候鳥覓食恢復正常,“鳥類很有靈性,餓了會不停鳴叫,就像在向我們‘求助’。我們能做的,就是為它們守住這片家園。”
如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長耳鸮,每到冬天就會在濕地的林中棲息;紅腳隼常年在此繁衍,成為巡護員們最熟悉的“老鄰居”。附近村里的老人孩子更是愛去觀景臺散步,看著漫天飛鳥,感受著大自然的生機。
生機守護
“國字號”里的協同擔當
今年9月,山陰桑干河濕地正式入列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省第二處國家重要濕地。這張“國字號”生態名片,是多方協同發力、久久為功的豐碩成果。
法治保障為保護筑牢根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到《山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再到《朔州市濕地公園保護條例》和《山陰縣桑干河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層層遞進的法律法規,讓濕地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上72名管護人員的日夜堅守,持續打擊侵占濕地、破壞資源的不法行為,用法治力量守護生態安全。
“老張,羊群可不能進濕地邊界啊,里面的植被和鳥類都需要保護?!边@樣的勸說,在濕地保護初期是家常便飯。2020年時,常有羊群進入保護區,管理中心全員出動,耐心普法,用“水草豐美才能吸引候鳥,生態變好是長遠福祉”的道理打動村民,逐漸讓村民理解了濕地保護的重要性。
“現在村民們都成了濕地保護的‘編外管護員’,看到有人破壞環境還會主動制止?!惫茏o員王國勇笑著說,如今村民們放羊時都會自覺避開濕地邊界,碰到中心工作人員還會主動打招呼:“放心,我不越界,保護濕地是好事!”
這種轉變源自深入人心的保護理念。濕地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節點,開展大型宣教活動,建立了“山西大學濕地科研基地”“山陰縣中小學教育基地”等宣教平臺,300平方米的宣教館通過室內外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向公眾普及濕地保護知識。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是‘地球之腎’‘生物超市’‘物種基因庫’,更是大自然的‘蓄水池’,默默維系著生態平衡?!睗竦毓珗@宣教員黃華耐心向在濕地研學的中學生介紹著。每次看到孩子們好奇地觀察鳥類、辨認植物,他就覺得濕地保護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從鹽堿荒灘到生態綠洲,從無人問津到萬眾矚目,山陰桑干河濕地已成為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這里,每一位守護者都用行動詮釋著生態保護的責任與擔當,每一株草木都在訴說著生態修復的堅韌與希望。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在不打擾生態的前提下,用鏡頭記錄濕地的旖旎。
濕地保護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桑干河畔的故事還在繼續,而這片濕地的明天,必將更加美麗、更加靈動。
講解員帶你云游洪洞汾河濕地
一川綠水 兩岸錦繡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山西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講解員呂靜靜。此刻大家腳下的這片土地,十年前還是河道淤塞、植被稀疏的荒灘,如今已是飛鳥翔集的國家重要濕地,1295公頃的面積里擁有內陸灘涂、河流水面、坑塘水面、溝渠4種濕地類型,藏著華北濕地生態修復的精彩答卷。”順著講解員的目光望去,初冬的濕地褪去濃綠,換上七彩盛裝——蘆葦蕩是流動的金,楓葉是燃燒的紅,銀杏葉是耀眼的黃,而濕地精靈天鵝,既是河面上浮動的云,也是水中流淌的月光。湖面與藍天相映,隨手一拍都是定格時光的大片。
“大家看兩側的饅頭柳溫柔地用金黃鋪滿小路。但這份愜意來之不易,縣里累計投資的10億元與2800余萬元中央、省財政專項扶持資金,讓‘恢復、增濕、清淤、保護、暢行、完善’六策落地生根。8562畝恢復的植被和水禽棲息地,500畝的給水工程落地,30余公里疏浚后的河道讓汾河重現‘一川綠水、兩岸錦繡’的盛景。”講解間,幾只白鷺掠過水面,翅尖劃破倒映著彩林的湖面,游客紛紛舉起相機。
隨著相機的“咔咔”聲,濕地科普宣教館的輪廓逐漸清晰。這座600平方米的場館,藏著濕地的“生態百科”?!按蠹已矍暗恼拱迩逦涗浿鴿竦氐摹砷L軌跡’,2015年成為國家試點、2018年提前兩年掛牌‘國家濕地公園’、2023年入選國家重要濕地,成為山西首個獲此殊榮的濕地?!眽ι媳O測數據格外亮眼:222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其中9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9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就像“鳥類大熊貓”東方白鸛,這一民謠中“大槐樹下老鸛窩”的主角,如今種群數量穩定,成為濕地生態向好的最佳見證。
登上觀鳥臺——濕地的制高點,整幅生態畫卷盡收眼底。“大家看淺灘上踱步的白鷺、蒼鷺與鸕鶿,遠處掠過水面的成群天鵝,每年遷徙季,近萬只候鳥會在此停歇補給。為了守護這份生機,我們設置了5座觀鳥臺、10條鳥類監測樣線,組建專業巡護隊伍,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還會根據監測情況適時補充投喂?!眳戊o靜滿臉笑意。
穿過1500多米木棧道,漫步科普長廊,60余塊宣傳版面不僅展示了濕地動植物知識,更串聯起洪洞的人文脈絡——作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圣地的“生態鄰居”,濕地將移民文化與生態保護巧妙融合。長廊旁的荷花池雖無盛夏艷影,殘荷聽雨卻別有韻味,這600畝荷花是生態修復的點睛之筆。腳下東岸堤壩道路,貫通洪洞至趙城15公里,既方便了巡護監測,也讓市民共享生態紅利,完美踐行了“讓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的囑托。
“這些年,我們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節點開展百余場科普活動,建立山西大學科研基地和中小學教育基地,就是希望讓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睆淖畛跣枰獎裾f村民遠離濕地邊界,到如今大家主動成為“編外管護員”,這種轉變是生態保護最珍貴的成果。
“今天的行程即將結束,希望能讓大家愛上這片土地,自愿做濕地的守護者、生態的傳播者。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科研監測體系,拓展科普教育形式,讓更多人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性。期待未來在優化的生態體驗項目中與大家再次相遇,一同深入感受自然之美。”夕陽西下,游客們仍在熱議所見所聞。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