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祠
翁華杰
“三晉云山皆北向,陶唐故地自風流。”山西,這片承載著華夏文明厚重記憶的土地,宛如一部宏大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歲月的傳奇。而晉祠,作為山西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國文化的鮮活縮影。當我懷著虔誠與期待踏入晉祠的那一刻,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千年歷史深處的大門,開啟了一場與古老中國文化的深度對話。
建筑:天人合一的智慧交響
晉祠的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
踏入晉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宏偉壯麗的圣母殿,四周的圍廊如一條靈動的飄帶,將殿宇與外界自然相連。走進殿內,43尊彩塑侍女像,宛如從歷史畫卷中走來。她們或手持器物,或輕聲交談,或低頭沉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彩塑不僅是藝術的杰作,更是宋代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從她們精致的服飾、細膩的妝容到自然的姿態,無一不展現出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而圣母殿的整體布局,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體現了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理念,仿佛在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主題。
魚沼飛梁,這座獨特的十字形橋梁,更是晉祠建筑中的一大奇觀。建于北宋時期的它,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鯤鵬,輕盈地橫跨在方形的水池之上。橋上的石柱雕刻精美,線條流暢,每一處紋路都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魚沼飛梁的設計巧妙地將建筑與水景融為一體,既滿足了交通的需求,又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高超境界,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除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晉祠的唐碑亭也值得一提。唐碑亭內矗立著唐太宗李世民親筆撰寫的《晉祠之銘并序》碑。這座亭子建筑風格古樸典雅,與唐碑相得益彰。亭子的飛檐斗拱,猶如展翅的飛鳥,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而唐碑上的文字,書法遒勁有力,氣勢磅礴,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更是研究唐代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唐碑亭的存在,將建筑藝術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綜合性。
雕塑:靈魂深處的情感共鳴
晉祠的雕塑,是藝術家們用雙手賦予石頭和泥土以生命的奇跡,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情感與信仰,引發著我們靈魂深處的共鳴。
水母樓的水母娘娘塑像,是晉祠雕塑中的經典之作。她端坐于甕形座位上,神態安詳,衣紋飄逸,仿佛正從泉中緩緩升起。這尊塑像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生命和活力,難老泉的水源源不斷,滋養著這片土地。水母娘娘的塑像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崇拜和對生命的敬畏,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思想。
晉祠的碑碣雕塑同樣豐富多樣。碑上的文字書法各異,有的剛勁有力,如金戈鐵馬;有的飄逸灑脫,似行云流水,展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
歷史傳說:文化傳承的精神紐帶
晉祠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這些傳說如同一條條無形的紐帶,將中國文化的過去與現在緊密相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桐葉封弟”的傳說,為晉祠的起源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相傳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姬誦繼位。一日,成王與弟弟叔虞戲耍,將一片桐葉剪成玉圭形狀賜予叔虞,說:“以此封若。”史官于是請成王擇日封叔虞為諸侯,成王稱自己是開玩笑,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于是,叔虞被封到唐國為侯,史稱“桐葉封弟”。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唐國境內有晉水,便改國號為晉。后人為紀念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即晉祠。這個傳說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更體現了“誠信”“守諾”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難老泉的傳說同樣感人至深。相傳晉祠北面的懸甕山上住著一位善良的老人,他有一口寶井,井水清澈甘甜,取之不盡。當地有個惡霸想霸占寶井,老人不從,惡霸便派人挖井,結果挖出了滾滾洪水,淹沒了村莊。老人化作一條巨龍,用龍尾堵住了洪水,只留下一股清泉,就是難老泉。
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絢麗畫卷
晉祠所處的山西地區,是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區域,晉祠也體現了這種多元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
在晉祠的建筑風格中,我們既能看到中原地區傳統建筑的莊重典雅,又能感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建筑的豪放粗獷。例如,一些建筑的屋頂造型和裝飾圖案,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元素。中原建筑注重對稱和規整,而北方少數民族建筑則更強調自由和奔放。這種風格的融合,形成了晉祠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在文化習俗方面,晉祠周邊的民俗活動也豐富多彩。既有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慶典,如春節的貼春聯、放鞭炮,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等;又有北方少數民族的特色歌舞表演,如蒙古族的馬頭琴演奏、維吾爾族的舞蹈等。這些民俗活動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晉祠獨特的文化氛圍。它們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在不斷的交流和融合中發展壯大的。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祠作為山西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國文化的生動見證。它用建筑、雕塑、歷史傳說和文化融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中國文化畫卷。當我離開晉祠時,心中滿是不舍,但我知道,晉祠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將永遠銘刻在我心中,成為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記憶。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