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公斤!”10月29日7時許,天剛蒙蒙亮,太行山深處沁水縣張峰村的三文魚養殖基地內,一條活蹦亂跳的三文魚被打撈上來,在工作人員手中滑溜地掙脫了兩次后,終于被放在了秤上。裝袋、注水、加冰、封裝,工作人員熟練地完成包裝后,將這條三文魚放在了李女士的車上。
“這魚真大!以前見的都是冰鮮的三文魚片,今天終于見到活魚了!”李女士話中難掩欣喜,“聽說咱這里能產出高品質三文魚,我特地買一條帶到臨汾給好友過生日。”“這幾年,像您一樣來這里購買三文魚的散客越來越多了。”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濤和李女士嘮起了嗑,“我們這里的三文魚品質好,冰鮮三文魚已經走向了全國,外地企業購買魚苗的訂單也源源不斷。”
張峰村的這個三文魚養殖基地占地面積5.6萬余平方米,冷水魚養殖區水面面積約2.7萬平方米。但三文魚作為典型的高緯度冷水魚,為何能在這太行山中“生活”得如此“滋潤”?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魚。太行山間的張峰水庫是沁河最大的水庫,水質已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三文魚基地水源引自張峰水庫,水質優良,同時水溫常年保持在10—15攝氏度,非常適合三文魚生長繁育。”王濤說。
7時30分,三文魚的“飯點”到了,基地工作人員侯國紅拎起飼料,在一塊塊標準化魚池間30厘米寬的隔斷上行走。這些“營養餐”經過技術人員科學配比,健康綠色,被定時定量喂食給三文魚。隨著黃豆大的飼料不斷撒向魚群,基地里50個魚池中約160萬尾的三文魚爭先恐后進食,在水面躍動的聲音此起彼伏。
在基地內,大大小小的魚池整齊排列,上午10時許,3名工作人員正在對符合條件的三文魚進行分池。“魚越長越大,只有保證每條魚合理的生長空間,才能讓魚更好生長。”王濤說。大大小小的魚池像三文魚“居住”的房子,見證著一批又一批魚兒的成長:魚卵從丹麥、西班牙、美國引進回來后,先在孵化車間孵化;3個月后,魚苗長至7克左右被分到第一個魚池;長至20克時再分到下一個池……當三文魚體重達到3.5公斤左右,就可以上市了。
水好、料好、環境好,讓這里的三文魚成活率常年保持在70%左右。如今,這里年產成魚800噸、年收入4000余萬元。此前靠在外地打零工的侯國紅,現在在家門口一年就收入6萬元左右。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和強說:“我們‘以水做文章’,張峰村及其周邊18個村500余人因三文魚產業走上致富路。近年來,縣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們養殖三文魚的勁頭更足了。”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