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昔陽縣大寨村的雜糧旱作示范試驗田里,經過精準調試的聯合收割機正高效作業。這片由科研機構聯合打造的試驗田,對谷子、高粱新品種開展區域適應性與豐產性的集中“考核”。

據了解,此次試驗田由農業部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西農業大學后稷實驗室等五家國內頂尖育種單位共同打造,聚焦太行山區旱作農業特點,試驗田共精選了15個谷子品種和13種高粱新品種集中試種。這些品種經過前期實驗室培育與小范圍試種,在抗旱性、抗病性、耐貧瘠等方面均展現出潛在優勢,此次集中試種,旨在通過區域適應性鑒定,篩選出最適合太行山區及同類旱作區域推廣的“優等生”。
“目前,我們培育的谷子品種已初步消除傳統老品種不抗病、不抗倒、不利于田間輕簡化作業等不良特性。通過田間雜交、南繁北育及實驗室基因定位技術,已成功將抗除草劑基因導入谷子,使其適配田間輕簡化生產;同時,品種株高顯著降低,可滿足機耕、機收需求。”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谷子研究室副主任、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太原綜合試驗站站長趙凱介紹,經多代選育,該類谷子品種不僅實現機械化與輕簡化管理適配,品質亦穩步提升,完全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這一成果助力谷子重新回歸丘陵、山坡等邊際土地種植,且種植收益優于玉米。

昔陽縣作為太行山區旱作農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始終堅持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聚焦谷子等特色作物育種與推廣,持續提升旱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此次新品種的集中試驗與測產,不僅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實踐,更通過機械化作業的標準化應用,為同類旱作區域的作物育種與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農機”的融合示范。
據了解,通過測產結果入選的“谷子優等生”將在后續開展小范圍推廣示范,逐步走向更多旱作農田,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李東芝、李鵬、鄭曉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