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長村的村口,成熟的南瓜和玉米相倚成垛,緊緊依偎,金色的黍子秸稈在這豐收的景致之上,束成好似蝶翼的模樣。陽光穿過搖曳的葉罅,深深淺淺地灑落,把眼前的一切染上流動的波光。這如畫的景致,并非遺世獨立的桃源,而是左權縣里長村——一個歷經貧困村到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華麗轉身”的生動現場。
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因紀念抗日戰爭中在此殉國的左權將軍得名,這里既留存著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也書寫著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的實干新篇。距縣城僅20多分鐘車程的里長村,正是這段接續奮斗、砥礪前進征程中的一段動人剪影。

2022年,里長村獲批山西省首批、晉中市唯一的數字化鄉村建設示范村。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里長村村民僅有百余戶,留守老人較多,曾主要以傳統種植業和小規模養殖業為生,經濟發展滯后。如今,在政府政策支持與扶貧干部等多方幫扶下,里長村發展起特色經濟產業,以數字化建設服務民生需求,探索出一條產業發展托舉民生保障的有效路徑。
光伏發電——屋頂上的“陽光存折”
2014年,山西省成為全國光伏扶貧首批試點省份。在農村實施光伏扶貧,不僅能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提升清潔能源的使用,還能增加崗位,促進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一舉多得。2016年10月,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下達了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
“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費用是3.6萬元,其中政府補助8000元,銀行提供2萬元免息貸款,貧困戶自己出8000元。”里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宋向林算了一筆賬,“當時用1度電才0.4元,給我們的賣電政策是1度0.98元,這個價格至今沒有變過。如果每戶安裝5千瓦光伏板,每年可收入7000元左右,貸款3年就能還完,而且運營成本很低,5年就能回本?!?/p>
見村民猶豫不決,宋向林決定帶頭安裝展示效果。由于不是貧困戶,他在沒有補助的情況下自己掏錢安裝了15千瓦的光伏設備??吹剿蜗蛄旨以氯?800元的賬單,村民們安下心來。2017年至2018年間,全村13家貧困戶全部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

村里的集中連片光伏設備。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同時,在左權縣的支持下,里長村與周邊貧困村還參與了2處集中連片光伏設備的安裝設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30萬元。
晉梅杏——數字鄉村下的累累碩果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指出,要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里長村山大坡高,晝夜溫差大,適合晉梅杏的種植。該品種果形好、耐運輸,果肉緊實、口感香甜,市場前景廣闊,成為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
9月,一顆顆杏果正靜臥枝頭,等待秋日將翠青染成金黃?!艾F在果子還沒成熟,等到收獲的時候,個大飽滿,黃里透紅,又好看又好吃。我們村里的晉梅杏比隔壁村的品相、口感還要再好一點,批發價能貴上5毛錢?!彼蜗蛄终f。
“發展種植契合村里盤活閑置土地、提升農業效益的需求。”中國外文局派駐里長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忠廣介紹,2020 年,外文局提供了20萬元專項資金幫扶,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種植專家依托山西省科技廳“三區”人才項目,提供技術指導與物資支持,里長村將村北40余畝閑置荒地改造成果園種植晉梅杏,“杏樹3年開始掛果,產量逐年提升,目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約3萬元?!?/p>

晉梅杏迎來掛果期。(資料圖)
2022年,在左權縣和外文局的支持下,里長村獲批山西省首批、晉中市唯一的數字化鄉村建設示范村,爭取到省市縣三級資金,在村里建起了數字調度中心和其他數字化設施。
得益于數字化鄉村建設,晉梅杏的種植更加科學高效。宋向林告訴記者,數字平臺根據氣候變化及晉梅杏生長需水的監測和反饋,采用滴灌方式及時有效灌溉,實現智能檢測濕度實時預警提醒等功能。村級用戶可通過手機或電腦查看晉梅杏生長指標,還能在平臺上與專家互動,獲取種植指導。同時,杏林的防寒、除草、采摘等工作的用工需求也創造了一些公益性崗位,成為當地人的收入渠道之一。
談起未來產業發展,宋向林也早有規劃,“晉梅杏即將進入盛果期,按將來每棵產量達到50斤計算,杏林的最終收入可以達到30多萬元。但種植受天氣因素影響很大,需要建設大棚保障產出?!?/p>
黑山羊——致富路上的“領頭羊”
離晉梅杏林不遠的山頭上,悠閑吃草的黑山羊也是里長村主導產業之一。左權縣域內牧草豐富,山泉水富含礦物質,為山羊生長提供了充足營養。2022年10月,里長村引進200只黑山羊,隨著養殖經驗的積累、高標準羊舍的建設和養殖場智能化改造升級,到2025年,里長村黑山羊的養殖規模已擴大到2000余只。
59歲的楊林忠曾于2023年到2024年7月間為村集體牧羊。每天清晨,他帶上干糧,將黑山羊趕到山上,晚上再回村里休息,“冬天傍晚5點左右回來,夏天7點左右回來。牧羊一年穩定有5萬多元的收入?!?/p>

村民在山中牧羊。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在黑山羊繁殖育種基地,通過數字平臺實行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參數指標的監測,有助于黑山羊存活率和年出欄量的提高?!崩钪覐V介紹,黑山羊產業帶動養殖戶年均增收5萬余元,村集體收入超30萬元。村里還連續舉辦兩屆黑山羊伏羊節,通過農旅融合的新模式讓“羊品牌”更加閃亮。
“早期的幫扶主要是聚焦解決即時需求,通過直接資金投入帶動就業增收,為村莊積累發展基礎。后期通過在村里建成200 余平方米數字調度中心,搭建產業服務平臺,以科技理念破解傳統種養難題,幫扶思路逐步從‘輸血式’基礎扶持,升級為‘造血式’內生動力培育,實現了資金、理念、資源、視野的全方位進階?!崩钪覐V說。
“去年村集體收入是73萬元。今年黑山羊的收入預計能達到35萬元至40萬元,加上光伏、土地托管等收入,預計總收入能超過100萬元?!彼蜗蛄终f,“未來我們準備嘗試通過科學喂養來育肥增重,如果成功的話,黑山羊養殖的收入最少能再增加20萬元?!?/p>
多年來,里長村秉持自己的節奏,以耐心與務實步步耕耘,發展成效日益顯現?!按蠛佑兴『訚M”,宋向林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村集體掙了錢,得讓老百姓受益,里長村的傳統向來如此。
日間照料中心——不“熄火”的免費一日三餐
雨后的里長,仿若秋至。到了晌午,日頭漸漸驅散清冽的空氣,暖洋洋地灑在日間照料中心的大院里,而后廚那口大燉鍋比它更早冒起“呼呼”的熱氣。每當這時,都能看到村里的老人們循著飯菜香,從四面八方向這里聚攏。這樣的景象已經從未間斷地持續了11年。
2014年,山西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努力推進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幸福工程項目建設,逐步解決農村空巢、高齡和五保老人的吃飯和日間照料等基本養老需求。
得知這一政策之后,宋向林與中國外文局時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忠樹喜出望外,通過積極爭取,最終成功為里長村申請到這一“民心工程”。宋向林說:“當時我們沒有產業,不能給年輕人創造提高收入的機會,但如果我們能把老人照顧好,為子女們解放雙手,就可以讓他們安心在外工作。”

村里的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在盛飯。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自此之后,寒來暑往,一日三餐,裊裊炊煙。年逾70的劉玉忠同許多老人家一樣,喜歡在天氣好的時候,把飯菜端到院子里,就著陽光飽餐一頓?!霸诩页燥埖米约簞邮郑绎埵硢我?。在食堂吃飯比在家好,每天不重樣,我一天三頓都在這吃,已經吃了10年了。”老人吃著熱乎飯,滿足地對記者說。
就連過年,日間照料中心也不曾歇火。“大年初一給我們炒十幾個菜,村干部也和我們一起過年,大家一起捏餃子,非常開心,”老人宋永德說,“村里特別為村民著想,過年還給我們每人做一身新衣服。”劉玉忠告訴記者,自己的子女在外打工,有時過年也不回家,“村委和我們一起過年特別熱鬧,讓我們不會感到孤獨?!?/p>
“可能沒有吃得多好,但至少能保證讓大家吃上一口熱乎飯?!彼蜗蛄謽銓嵉卣f。目前,里長村每年投入20多萬元用以運營日間照料中心,為60位65周歲以上的村民提供免費三餐。在這里,一頓熱乎飯,不僅是胃里的滿足,更是社會治理中“人的尺度”與“民生溫度”最直接的體現。
“火柴人”——“數字”里的健康守護
民以食為天,里長村不僅讓“食”這個天大的問題有了著落,還深知一場重病就能拖垮一個農村家庭。因此,12年前,村委會毅然決定用村集體收入承擔全村的新農合個人繳費,為村民們筑牢醫療保障基礎?!耙婚_始有的老百姓擔心交了保費,生計上的錢就少了,不愿意參加。但問題是,一旦生了病,都不是致貧的問題,可能還需要拉饑荒,生活都困難?!彼蜗蛄终f,“新農合是國家給咱的好政策,一定要參加?!?/p>

83歲的宋永德(左)和85歲的鞏引籽老人講述村集體為老人們負擔新農合繳費的故事。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宋永德曾罹患癌癥,當時治療費用需要8萬元,最終醫保報銷3萬多元?!搬t保沒有交過一分錢,都是村集體負擔,最后幫我們省了好多錢,”83歲的老人咧嘴笑著說,“感恩黨的好政策。”村里的監測戶楊存德去年進行了股骨頭壞死手術,原本2.6萬元的醫療費,報銷后,實際花費3600元。說起這場手術,楊存德哽咽起來,“我手術完回家以后,李書記他們還來看我,還給我買了好多吃的……”一旁的李忠廣連忙不好意思地搶過話頭,“你說你的事,不用說我?!闭f完,臉上悄悄漫出一片紅色。

村里老人佩戴智能手環。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楊存德手腕上佩戴著一條黑色的智能手環,家里房頂的一角還裝有攝像頭,如今,這些已是村里老年村民的標配。近年來,里長村借著數字鄉村的東風,升級采用智慧手段守護老年人的安全與健康,真正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村里為60歲以上的老人統一佩戴智能手環,通過實時采集體溫、心率、血壓、運動步數等信息,實現健康監測與吃藥就醫提醒;啟用“火柴人動態監測系統”,以火柴造型替代人物實體,既能充分保護個人隱私,又能在老人居家陷入安全風險時及時預警。
“孩子們平時不在家,如果我們在家中摔倒了,監控能及時傳到數字平臺,還能把短信通知發到孩子們的手機上?!彼斡赖抡f,“所以聽說村里有這個監控的時候,我們都想安裝,孩子們也支持?!?/p>

老人們的形象以“火柴人”形式出現在數字大屏上。中國網記者 楊楠 攝
據鄉鎮包村干部、掛任里長村副書記的高藝卿介紹,一旦有老人在家摔倒,村委會的大數據平臺就會馬上收到預警信息。工作人員將及時查看老人家中的實時監控錄像進行確認,若確實存在摔倒情況,將立即通知網格員或村干部。相關人員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根據情況的嚴重程度聯系村醫或撥打120,確保將老人及時送醫?!罢麄€流程不會超過10分鐘?!备咚嚽湔f。
今年6月,宋向林赴江西婺源縣篁嶺參加“文明互鑒 村落共生”論壇,與來自江西、安徽的村落發展實踐者分享鄉村發展經驗,一同參會的還有多國駐華使節以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的代表們。日間照料中心的故事、數字賦能鄉村養老服務的故事在世界級的論壇上傳播開來。不少外國友人對此充滿好奇,同時又表示難以置信,紛紛向宋向林追問:“365天為村民提供免費三餐是怎么實現的?”“數字技術又如何監測老人健康?”
此次江西之行,宋向林感到獲益匪淺。他認為,同南方鄉村的發展模式相比,里長村未來可以探索的路徑還有很多。不過眼下,他計劃著,“下一步黑山羊有了經濟收益,要繼續完善教育和養老方面的惠民政策。爭取把孩子們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費全部給負擔了;村民們就醫看病,醫保報銷后的個人花費,村里再給報銷一半?!?/p>
從太行山深處到國際論壇,里長村用自己的實踐,書寫了一個關于奮斗、智慧與溫暖的中國鄉村故事。這個故事,正如村口那簇金色的黍子秸稈,束成了奔向共同富裕的、蝶翼般的模樣。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