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10月14日第17版截圖
在歷史的深處,山西芮城縣的永樂宮靜靜佇立。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教古建,其殿宇與壁畫間,凝結著工匠的匠心、建筑的精妙與文化的莊嚴。
當這座宮殿的故事與舞蹈藝術相遇,時空的界限隨之消融。以20世紀50年代永樂宮搬遷史實為敘事主線的舞劇《永樂未央》,用肢體語言為古老文物注入生命,讓原本靜默于博物館中的瑰寶“動”了起來。該劇于10月3日在北京首演,10月5日落幕,隨后赴山西太原、湖北武漢和上海等地開啟全國巡演。
舞劇圍繞“古建、壁畫、琉璃、傳承”四重美學維度展開敘事。作為核心靈感來源的永樂宮,始建于1247年,竣工于1358年,占地近24.8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末,因原址位于黃河三門峽水庫規劃淹沒區,整座宮殿被整體北遷約兩公里。
1961年,永樂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與藝術價值得以代代傳承。
早在兩年多前,《永樂未央》創作團隊便開始對永樂宮展開調研與實地探訪。通過舞者的肢體,該劇將亙古歷史與現代脈搏相融,講述了默默守護瑰寶的匠人與文化守護者的故事。
“劇中多個核心舞段堪稱‘文物起舞’的典范。”該劇導演、編舞謝元臻表示。
其中一段群舞靈感源自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構件“藻井”。舞者們身著精美服飾,騰挪起伏,手臂層疊交旋,以富有韻律的舞姿,演繹出藻井自中心向四周層層延展的絢爛光華。他們頭頂上方,燈光隨舞姿變幻,仿佛千年前的斗拱在舞臺上重新“搭建”。
“這段編舞不僅展現了古建筑的恢宏氣勢,也巧妙呼應了‘天圓地方’的東方哲學。”謝元臻進一步解釋道。
在另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繹中,舞者張翰化身擁有700年歷史的“藍釉角神”。在中國傳統建筑中,“角神”是象征力量、穩固與平衡的裝飾構件。
“這個角色象征著守護者的崇高與尊嚴,同時也帶著一抹被永遠定格的榮光,”張翰談到,“它承載著匠心的延續與傳統手工藝品的尊嚴,我們通過活化演繹,揭開了文物中蘊含的人性光輝。”
舞臺設計以精妙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呼應主題。制作并未使用寫實的古建筑布景,而是選用可旋轉的開放式舞臺,為藝術詮釋留足了意境空間。燈光與投影模擬出永樂宮殿堂的輪廓與壁畫的鮮艷色彩。當敘事轉換時,燈光色調的微妙變化將觀眾從古代場景無縫帶入當代時空。
聯合導演、編舞謝長慧回憶道,團隊的調研不止于觀察,他們還與當年親歷了宮殿搬遷的人們進行了交流。
“我們了解到,當年負責修復文物的匠人,以及參與搬遷工程的年輕建設者中,很多人都不滿30歲,”她說,“他們的奉獻精神被融入了每一個舞姿與設計細節之中,為整部舞劇注入了深沉的情感與共鳴。”
“這部舞劇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再現,”謝長慧補充道,“更是一次情感的敘事——是對青春與熱忱的禮贊,也是對人類在保護、詮釋文化遺產中所顯露出的執著與奉獻的頌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