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陽下,山西博物院內人流如織。青銅肅穆、陶俑生動、壁畫斑斕,觀眾或駐足端詳,或沉浸體驗。今年國慶、中秋假期,16.1萬人次的到訪量,充分印證了這座文化地標的獨特魅力。作為第七次全國博物館(一級館)運行評估總分第一的獲得者,山西博物院正日益成為了解山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年5月,國家文物局揭曉了第七次全國博物館(一級館)運行評估結果。山西博物院憑借其卓越表現,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獲評“優秀”,成為全國23家獲此殊榮的博物館之一。面對涵蓋管理、服務、社會評價等39項指標的全面考評,65.8萬件(組)藏品的“厚家底”固然重要,但真正讓山西博物院脫穎而出的,是其突破陳規、重塑觀展體驗的創新探索。正如院長王曉毅所言,要讓文物自己“講故事”。
從單一展陳空間升級為沉浸式互動體驗,山西博物院完成了一次“以人為中心”的深刻轉型。經過多年精心改造的“晉魂”陳列展,借助場景化布局與AR技術,使觀眾平均觀展時長從40分鐘延長至兩小時,二次參觀率提升三成。這正是文化創新“潤物無聲”的力量。
如今,“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到博物館去”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山西全省226家備案博物館坐擁豐厚資源,成為一所所為人們提供精神滋養和文化熏陶的“大學校”。山西博物院作為頭部博物館,有著文物的厚重、展覽的多元、文創和活動的創新,但在節假日也面臨著“預約難”的“幸福煩惱”,而一些基層博物館館藏瑰寶還存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這背后,實則是幾個亟待破解的深層課題,如何在人潮中守護觀展品質?如何讓更多藏品走進大眾視野?回答好這些問題,關鍵要在“文博熱”中更好統籌文物資源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真正讓文物“走”出展柜,讓歷史“活”在眼前。
打破物理空間限制,探索多元開放模式。近日,山西博物院“無邊界歷史教室”走進柳林縣鋤溝小學,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觸摸文明、對話古今的窗口。這種將展覽送入學校與社區,嵌入車站、商圈等公共區域的方法,有效延伸了“文化半徑”。期待更多的博物館能走出去,持續拓展邊界。同時,在展陳時間上,不妨延時開放、彈性開放,用心打造“博物館奇妙夜”,開設特色專場,滿足不同群體觀展需求。
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推動文物在云端生動呈現。當前,以“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為代表的平臺正構建更立體的線上展示體系,通過人工智能及VR、AR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公眾提供了全新的文物觀賞與互動體驗。未來,通過持續豐富云展覽、互動課堂等形式,支持各級博物館依托地域特色打造“一館一策”數字展陳,讓文物在線上煥發新生。
構建協同發展格局,盤活全域文博資源。以山西博物院為龍頭,可進一步完善全省博物館協同發展格局。通過聯合培養人才、幫扶地方館挖掘特色資源、推動社教活動深入基層等舉措,構建資源共享、策展共研、人才共育的良性生態。讓更多文博資源“走進生活”,成為滋養城鄉、惠及民眾的文化活水。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山西博物院榮獲“第一”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期待創新的火花能從“一館”燃向“全域”,讓更多沉睡的瑰寶在天地間蘇醒,讓三晉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胡穎楠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