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攻堅戰場上,山西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驅動這場變革離不開懷揣夢想、敢于創新的領軍人才。他們扎根三晉大地,將前沿科技的火種引入傳統產業,讓實驗室的成果在生產線上“生根發芽”,最終結出“真金白銀”的產業碩果。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霞、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清飛、百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憲朝,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的奮斗歷程,是山西人才強省戰略的生動注腳,更是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鮮活樣本。
解碼生物材料
重塑山西醫藥新名片
走進位于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的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諸多國內外企業的預約參觀、訂單對接等持續不斷。董事長楊霞帶領企業勇闖未知領域,努力深耕十余年,讓人源化膠原蛋白產業“藍圖”落地成產業“地圖”,完成從“0”到“1”再到“N”的蝶變。
“山西有深厚的生物醫藥基礎,但過去更多集中在原料藥和仿制藥。”楊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轉型的關鍵,在于掌握核心技術和原創產品。我們選擇人源化膠原蛋白,是因為它代表著未來生物材料的方向,市場潛力巨大,技術壁壘極高。”
錦波生物的創業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的奮斗史。面對全球無先例的“無人區”,團隊在簡陋實驗室里開啟研究,技術路徑全靠自主摸索。轉機出現在2018年:團隊首次解析出人體Ⅲ型膠原蛋白164.88°彎曲的三螺旋原子結構,這項顛覆學界百年認知的成果被國際蛋白結構數據庫收錄。2021年6月,國家藥監局正式批準了國際首個注射用“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干纖維”上市。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際空白,更標志著我國在人源化膠原蛋白材料領域實現了自主可控。
楊霞回憶產業化初期的艱辛,“如何實現大規模、高純度、低成本的生產?”這期間,楊霞深切體會到三晉大地對科技創業的滋養力量:當研發遭遇資金困境,政府專項支持及時到位;當產業園建設面臨挑戰,政策專班提供全程護航?!罢眲撔轮?、解創業之所憂’的服務理念,極大加速了實驗室成果向生產線的轉化?!?/p>
“‘揭榜掛帥’等機制對激活創新潛能有極大推動作用。柔性引才,得以讓更多科學家扎根山西這片沃土?!睏钕甲院赖卣f,“我們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與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深度合作,形成了高水平研發團隊。”
“創新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在流水線上實現價值,才能真正‘生金’。”楊霞表示,當政策甘霖潤澤創新沃土,當制度創新破除發展藩籬,這片厚重的黃土地必將孕育出更多引領變革的科技力量。
聚力高精尖
鍛造稀土產業新優勢
在運城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磁科技現代化的生產車間里,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經過熔煉、燒結、加工、電鍍等工序,源源不斷地生產。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磁片”,卻是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醫療設備等高端裝備不可或缺的“心臟”部件。中磁科技董事長董清飛,這位在稀土永磁行業深耕近40年的“老兵”,帶領企業從一家地方小廠變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供應商。
“20多年來,中磁技術工藝一直處于行業領跑地位?!倍屣w言語中透著自豪,“關鍵密碼,就是人才?!边@條閃耀著科技光芒的產線背后,凝聚著一個“磁力聚合”的人才生態鏈——研發團隊中,兩位核心專家都是燒結釹鐵硼材料學博士,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
依托強大的研發實力,中磁科技擁有專利180項,其中發明專利58項、實用新型專利122項。公司承擔了眾多國家及省重大項目,其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子通信、汽車工業、醫療設備、能源交通、工業電機等高科技領域,公司生產的輪轂電機磁鋼2022年榮獲國家單項產品冠軍,2023年被評為山西精品。該公司2022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4年被評為國家“綠色工廠”企業。
“一個小小的磁片,凝聚著材料科學、冶金工程、精密制造等多個學科的心血,需要大量的人才?!倍屣w翻出手機里的人才地圖:與北京科技大學、山西師范大學、中北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稀土永磁實驗室。此外,中磁科技構建“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機制,以優厚待遇、廣闊平臺吸引海內外人才。目前,公司核心研發人才占比超35%,他們的智慧持續為科創和產業創新注入活力。
“人才就像永磁體里的稀土離子,只有通過創新制度把它們有序排列,才能爆發出改變產業的巨大磁能?!倍屣w感慨道。
信創筑基
數智賦能轉型新引擎
走進百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展廳,搭載國產“中國芯”的整機設備陣列如林,智慧礦山、智慧政務等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大屏上躍動呈現。該公司董事長王憲朝,這位深耕信息技術領域多年的“三晉IT先鋒”,正帶領百信以“硬核科技”擎起國家信創產業的大旗。
“山西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面臨著安全、高效、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而信息技術,特別是信創和人工智能,是實現這一轉型的關鍵支撐?!蓖鯌棾瘜ι轿鞯霓D型需求有著深刻理解,“我們的使命,就是立足信創,用自主安全的‘數智’技術,為千行百業賦能,而人才是百信發展的核心動力。”
回望2014年那個寒冬,一群來自中北大學的“科技追夢人”,在50平方米的創業空間里立下豪邁誓言:“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安全計算機!”面對技術壁壘、產業鏈斷層和人才荒,他們以“晉商精神”破局:與太原理工大學共建百信學院定制培養工程師;設立“攀登者基金”資助員工攻讀在職博士;以“鳳還巢”計劃吸引北上廣人才回流。
如今,公司與中國工程院兩位院士建有院士工作站,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和進行產學研戰略合作,構建了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平臺。目前,百信擁有研發人員超300人,占比40%以上,會聚了院士等高端人才,成為支撐山西信創產業發展的“最強大腦”。
“信創不是簡單的設備替代,而是關乎國家命脈的安全基石,是產業騰飛的數字翅膀!”王憲朝指著展廳里的“恒山”服務器說,“我們扎根山西,就是要讓自主創新的種子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用安全可靠的‘數智’技術澆灌千行百業,讓老工業基地煥發數字新活力。”
楊霞、董清飛、王憲朝雖然行業各異、路徑不同,但都深刻詮釋了同一個道理: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是產業升級的引擎。當前,山西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的關鍵時期。只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山西完全有能力將豐富的資源稟賦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優勢,讓更多的創新成果在三晉大地“落地生金”。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