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已圓滿完成三期內容放送,正式落下帷幕。這場以民歌為核心內容的文化盛宴,深度扎根山西晉中左權、運城河津兩地,將舞臺搭建在太行山下、清漳河畔與黃河岸邊,邀約優秀歌手、民歌傳承人傾情演繹,涵蓋40余首經典民歌與創新作品。節目既留存了傳統民歌的原生韻味,又通過多元形式賦予其時代活力,更是以音樂為橋梁串聯地域文旅與文化記憶,為傳統民歌的當代傳承寫下生動注腳。截至10月20日12時,節目第一期綜合頻道首播收視率達上星頻道同時段排名第一。全網閱讀量16億,視頻累計播放量超3500萬,收獲廣大觀眾喜愛。

放歌于山水之間:讓自然與人文共筑民歌舞臺
山水是民歌的誕生之地,也是最契合的演繹舞臺。《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打破傳統演播廳的局限,將舞臺完全融入自然與人文景觀之中,讓每一首民歌都能在原生環境里釋放最本真的魅力,也讓觀眾在視聽享受中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韻味。
左權的舞臺自帶太行風情與田園詩意。桐峪1941小鎮的實景舞臺依托于紅色歷史底蘊,與歌中的家國情懷相得益彰;西安村清漳河畔的稻田舞臺更具野趣,金黃色稻田與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也讓歌聲中多了一份泥土的芬芳與生活的氣息。與之相比,河津的舞臺則盡顯黃河的雄渾氣魄,沿黃旅游路的浪漫沙灘上,奔騰的河水成為天然的背景音,與民歌的豪邁曲調相互呼應,勾勒出一幅歌聲伴黃河,豪情滿山川的壯闊畫卷。有趣的是,專家在解讀過程中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解讀席,而是有意識地融入于山水場景當中。在太行山下、黃河岸邊,田青、李月紅等專家隨性開講,將民歌知識與眼前的自然景觀、地域特色相結合,讓解讀的內容更具畫面感與感染力。
主持人的串聯,更是讓山水間的人文歷史鮮活起來。馬躍在左權十字嶺的蒼松翠柏間,深情講述左權將軍為掩護總部轉移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字句間滿是敬意,讓紅色記憶與民歌中的家國情懷相互激蕩,喚起觀眾對英雄的緬懷;管彤站在黃河大梯子崖的北魏古道上,細數這里作為歷史見證者的千年過往,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黃河的千古佳話,到卜子夏在此講學、司馬遷耕牧的人文典故,再到李白“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的詩句描繪,每一段歷史都隨黃河濤聲娓娓道來。而黃河的浩蕩奔流、懸崖的堅毅矗立,也早已融入河津人的血脈,成為當地文化最深沉的底色,也為民歌延伸出厚重的文化底蘊。
能夠將山水舞臺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以及民歌內核深度綁定,確實是《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的又一創新之處。在左權的太行山下理解民歌的質樸與赤誠,在河津的黃河岸邊感受民歌的雄渾與厚重,加之專家解讀與主持人串聯,都讓這種綁定有了可供品讀的深度,也讓觀眾在聽歌的同時,讀懂了山水里的文化和歷史中的傳承。

多元創新破圈,讓民歌觸達全民喜愛
以“守正創新”為核心,《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從多個維度突破傳統民歌的呈現邊界,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旋律中找到情感共鳴,實現民歌的破圈傳播。
在文化傳承維度,節目以民歌為媒介串起古今文脈,張尕慫演繹的《有所思》不僅讓西北花兒的高亢與蘇州評彈的婉轉形成對話,更嵌入漢樂府《鳳求凰》《白頭吟》及《古詩十九首》的經典詞句,讓千年前的詩詞與當代民歌相融相生;創作歌曲《河津謠》以北京小曲為基底,歌詞融入大禹治水、卜子夏講學等當地歷史典故,將千年人文底蘊濃縮于旋律之中,讓觀眾在傳唱間讀懂文脈延續。
盛典多首曲目以細膩筆觸勾勒家鄉美景,讓地域風光隨歌聲被更多人看見。《太湖美》用婉轉曲調描繪江南水鄉的靈動,《人說山西好風光》以豪邁旋律展現三晉大地的壯闊,《誰不說俺家鄉好》借悠揚唱腔傳遞孟良崮的生態之美,《土爾扈特的故鄉》則以蒼茫曲調勾勒草原的遼闊;為在河津演唱的《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更是將黃河的雄渾與當地地理特色結合,搭配黃河岸邊的實景舞臺,讓黃河文化重鎮的風貌直觀呈現在觀眾眼前。
節目推動古老非遺技藝碰撞出新火花。《蟬歌》創新性將侗族大歌與蒙古族呼麥兩項世界級非遺結合,侗族大歌的澄澈多聲部與呼麥的厚重低音共鳴相互映襯,盡顯中華非遺的多元一體。
節目打破地域與風格壁壘,以形式混搭讓民歌煥發全新活力。搖滾與河南民歌碰撞的《王大娘釘缸》,在展現釘缸調的基礎上,加入電吉他與架子鼓的激昂節奏,充滿熱血張力;陜北說書與陜北民歌結合的新編《趕牲靈》,以“彈唱講說”搭配三弦伴奏,盡顯陜北文化特色,既展現歷史情感,又符合當代審美,吸引年輕觀眾關注。
用民歌唱出天南海北的相思與愛情,勾勒多元情感畫卷。《繡荷包》組曲串聯山西、江蘇、山東、云南四地版本,同一母題在不同地域綻放別樣魅力;江南《楊柳青》的柔情蜜意、江蘇《采紅菱》的勞動默契、苗族民歌《趁她好時光》的青春熱情,以及河北《哥走山梁妹走坡》中“擺擺手便懂彼此”的默契,都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旋律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鳴,實現了跨年齡層的情感傳遞。此外,具身智能“靈心巧手機器人”在舞臺上多次亮相,與音雄聯盟合唱團合作演繹了山西民歌《打酸棗》。當機械指尖彈出的民間旋律與人類情感表達形成某種奇妙的呼應感,不僅讓年輕一代對這一“科技+文化”的藝術創新形態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以一種“思想性+藝術性+技術性”的融合傳播理念,為民歌的傳承開辟了全新的路徑。

文旅深度賦能,讓左權、河津的山水與文化走向全國
借助《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的鏡頭,作為節目重要錄制地的山西晉中左權縣與運城河津,都將當地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特色物產全方位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當民歌成為兩地文旅推廣的有聲名片,也就實現了“以歌促旅、以旅興文”的良性循環。
左權的舞臺搭建在太行山下、清漳河畔,實景錄制讓民歌與山水深度交融。在左權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的表演中,石占明、張紅麗與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在左權縣龍泉國家森林公園開唱,鏡頭掠過巍峨太行、清澈清漳河與蔥郁林海,歌聲婉轉與山水靈動相互映襯,“桃花紅、杏花白”的歌詞與山間美景形成視聽雙重沖擊,讓觀眾直觀感受左權的生態之美。河津則通過多首特色曲目傳遞地域文化:以河津非遺“河津小曲”旋律為基礎創作的《花花菜》,經交響樂團編配后,將民間小調的生活氣息與交響樂的藝術氣勢相結合,有效拓寬了地方非遺的傳播路徑與展示平臺;《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結合實景,凸顯黃河文化特色。此外,講述左權抗戰歷史的歌舞劇《太行奶娘》選段《太行娘親》,以民歌為載體傳遞紅色文化,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紐帶。
新編山西民歌《夸土產》以說唱形式盤點山西的特色物產,“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榆次的城”“黑山羊肉細又嫩、連翹種植還加工、有機雜糧成網紅”等歌詞足夠新鮮有趣,再搭配輕快的旋律和節奏,更加生動地帶出左權的農產品與特色美食。這些物產既是左權的經濟支柱,也是當地生活的縮影。能夠用一首形式新穎、創意十足的歌曲盤點當地的豐富物產,既很好地展現了新時代左權的發展面貌,也給文旅宣傳增加了更多的味覺記憶點,為當地物產銷售的渠道拓寬提供助力。
《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山水篇)》以民歌為紐帶,串聯起太行山下左權與黃河岸邊河津的地域文旅資源、歷史文化底蘊與全民情感共鳴,為觀眾奉上了一場山水與歌聲交相輝映的藝術盛宴。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當民歌扎根山水肌理、貼近生活本真、擁抱時代創新,便能跨越時空阻隔,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個人與集體、地域與全國的文化橋梁,讓中華文脈在悠揚旋律中代代相傳,更讓世界通過民歌讀懂中國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王俊)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