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轟隆隆……”10月14日,曲沃縣里村鎮南柴村玉米地傳來陣陣機械轟鳴聲。泥濘的田埂上,鏈軌式收割機履帶碾過積水,金黃的玉米棒被快速卷入機身,農戶們穿梭田間地頭,緊隨機器撿拾散落的果實。連日陰雨讓這片成熟的玉米地“愁容滿面”,卻擋不住里村鎮干部群眾搶收秋糧的火熱干勁。
“再晚幾天,這玉米就得在地里發芽了!”南柴村農戶王建國抹了把額頭的汗水說。受近期持續降雨影響,南柴村近半玉米田出現積水,土壤濕度遠超收割標準,傳統輪式收割機根本無法下田。針對這一情況,里村鎮政府積極部署,統一調配8臺履帶式收割機幫助農戶收割玉米。“履帶式收割機適應性極強,履帶能輕松應對泥濘地塊,每小時可收割玉米超4畝,真是省時又省力!”王建國說。
在收割機作業現場,里村鎮農機站技術人員李師傅正蹲在機器旁檢查履帶。“我們3個技術人員24小時跟機服務,機器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李師傅手里攥著扳手說,“昨天一臺收割機的傳動帶出了故障,我們搶修了兩個小時,總算沒耽誤搶收進度。”截至目前,這批履帶式收割機已幫助里村鎮完成3000余畝地的玉米收割,努力將連陰雨造成的玉米倒伏、霉變損失降到最低。
剛從地里收割的濕玉米,緊接著就被送往“第二戰場”——里村鎮新定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的烘干場。走進烘干場,熱浪夾雜著玉米的清香撲面而來,4座烘干塔全速運轉,輸送帶上的玉米源源不斷地涌入進料口,經過高溫烘干處理后,干燥的玉米粒從出料口傾瀉而下,落入下方的糧庫。
“這幾天烘干塔就沒停過,24小時連軸轉!”新定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理事長孔建偉指著監控屏幕上的烘干數據介紹,自曲沃縣開展“雙搶一保”行動以來,烘干塔連續運行,日均處理量達150噸。為加快烘干進度,8名工作人員分成3班輪值,從玉米輸送、設備巡檢到成品篩選,每個環節都有專人值守。在篩選區,比重篩和色選機默契配合,將碎粒、霉粒精準分離,工人則忙著將凈糧裝袋、稱重,這些烘干后的玉米將很快發往外地糧企。
糧食搶收緊鑼密鼓,秸稈處理與秋種準備也同步推進。在南柴村的玉米地旁,山西眾聯天成公司的秸稈回收車正忙著將收割后的玉米秸稈打捆、裝車。“鎮里幫我們聯系了回收企業,不僅能拿到補貼,還能給土地騰地方種小麥。”王建國笑著說。
“我們制定了‘搶排搶收、適墑搶種、組織保障’三位一體工作方案,就是要與天氣賽跑,用實干守住群眾的‘糧袋子’!”里村鎮副鎮長許茂瑾介紹,“為確保秋糧應收盡收、冬小麥應種盡種,鎮里建立了‘每日調度、動態補位’機制,每天根據各村農作物成熟度、農機需求和土壤墑情,靈活調配收割、烘干設備,同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指導農戶做好麥田整地、施肥等秋種準備工作。”
眼下,里村鎮的“糧食保衛戰”仍在持續。田間地頭,收割機的轟鳴聲與農戶的笑聲交織;烘干場內,機械運轉聲此起彼伏;各村的黨員干部忙著統計秋種需求……一幅干群攜手、顆粒歸倉的豐收畫卷,正在里村鎮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記者 孫哲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