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同志真沒說的,到我家啥活都干,買菜、包餃子、幫我進貨,三天兩頭來幫忙,每次臨走時還要給我蒸一鍋饅頭,跟自己親女兒一樣。”5月16日,在蒲縣山中鄉金定村,說起幫扶自家的縣交通局干部冀香萍,80歲的老黨員馮生保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十多年來,身患高血壓和腦血栓的馮生保獨自經營著一間門市部,該縣“千人百村惠萬家”活動開展后,馮生保成了金定村工作隊隊員冀香萍的幫扶對象。
在全市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之際,蒲縣開展的以“察民情、解難題、辦實事、化矛盾、促發展”為主題的“千人百村惠萬家”主題實踐活動,正如和煦的春風吹向蒲子大地。由1000名優秀黨員干部組成的9個工作團,100支工作隊已經奮戰在他們各自幫扶對象的戰線上,各工作隊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采取“一對一”或“多對一”方式,支持發展,服務農民,形成上下聯動、干群攜手,共建新農村的強大合力。對于有著10.8萬人口,8.6萬農民的山城蒲縣來說,帶來了群眾長久的殷切期盼。蒲縣的1000名黨員干部是如何深入農村了解群眾的?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幫扶群眾?群眾的問題和困難是否能夠解決?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一行到該縣農村進行了采訪。
干部沉到基層轉變作風
在太林鄉工作團團長郭俊芳手里有一本民情走訪日記,每次與包聯戶座談,她都要隨身攜帶,并把了解到的社情民意、發現的問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等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掌握包聯村第一手資料。說起走訪對象誰家生產生活有困難,哪戶是獨居老人,哪個村矛盾問題比較多,她都一清二楚。
民情日記是下鄉干部的第一個“法寶”,而另一個發揮重要作用的“法寶”就是一張“你有困難我幫您”的“聯心卡”,各工作隊將包村隊長的姓名、聯系電話等個人信息制成卡片,發放到包村村民手中,方便群眾聯系和監督。
“今天我們來,就是要了解一下咱村在近年發展過程中有什么困難,今年咱村的發展思路是什么……”來到碾溝村村委后,檢察院工作隊隊長張保喜開門見山,直接詢問該村在發展中的困難。
“以前就是靠煤吃飯,這兩年煤炭行情不好,現在老百姓想種植連翹,可是缺少資金和技術,不知從何下手。”該村黨支部書記賈小平袒露心聲。
“請村民放心,我們回去一定認真研究討論,通過各種渠道,第一時間聘請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大家種植,并跟蹤做好后期服務,同時我們會盡心盡力協調解決資金方面的瓶頸問題。”張保喜說道。
在下鄉住村中,黨員干部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多了一些鄉土氣息,少了一些官僚作風,學到了一些方式方法,丟掉了一些嫌棄抱怨,在思想上、感情上、能力上得到了洗禮、獲得了重生,呈現出干群團結、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前些天,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張文康到我們家住了一個晚上,跟我們同吃一鍋飯,吃完飯還掏飯錢!”家住山中鄉金定村的73歲老人李生林高興地向記者說起。那天晚上,張文康詢問了他們家庭成員、近幾年地里的收成、孩子們上學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困難、今后如何增加收入等基本情況,并認真做了筆記,講了許多黨的政策、科學技術、法律法規、土地流轉等方面的話題,讓李生林感覺到張文康就像一個大學學成歸來的孩子向自己的父母匯報自己的學業。就這樣他們如同一家人聊到很久,最后,張文康填了一張聯系卡,上面有聯系方式,讓李生林有啥事情隨時給他打電話。同時,張文康還把李生林家的實際情況寫在日記本上,回去研究幫扶辦法,準備下次再來時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
農村問題漸漸浮出水面
干部沉下去了,問題浮上來了。修路難、吃水難、看病難、看電視難……村民的難題一個個匯聚到工作隊面前。
“去年雨水多,村里的水排不出去,這條路上長時間的浸水和車輛的擠壓,路面出現不同面積的坑洼,尤其是那兩處拐角處,損壞最嚴重,只剩下半條路,肥料運不進來,打出來的糧食運不出去,村里人怨聲載道。”山中鄉軍地村村委會主任王俊嶺指著正在修補的路面對記者說。“前些天縣領導到我們村調研,得知我們村排水系統不好,道路損壞嚴重,經過對這些問題集中研究,僅僅一個星期就出臺治理辦法,現在縣煤炭局工作隊正在籌措資金,有效保證了道路和排水溝的施工進度和質量”。
4月2日一早,太林村工作隊隊長李勇看到村廣場上不少村民提著水桶來來往往,覺得疑惑,隨意一問,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原來村里水管里的水有白色的雜質,不明所以的村民不敢喝水了,只有一趟趟上山去取山泉水。李勇沒有讓這件事隨意略過,他主動與村“兩委”班子進行溝通,得知事情屬實后,工作隊馬上與水利、環保、衛生等部門進行溝通。隨后,水利局負責人和市里專家立即趕到水源地,對水塔進行實地查看,并提取了水樣,送往縣疾控中心進行化驗。同時李勇承諾,在9月底前徹底協調解決太林村村民飲水質量改善問題。
如果說,村民之前還對“千人百村惠萬家”主題實踐活動抱懷疑和觀望態度,在看到包村干部踏踏實實,就像對待親人一樣為村民“跑腿”后,打心眼里關注和支持起這次活動來。
經過多日在太林村挨家挨戶的走訪,副隊長曹玲發現村里邊閑散留守的婦女很多,如何幫助她們脫貧致富,這個問題久久縈繞在她的心頭。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縣城里邊有一家店鋪里邊的純手工鞋墊做工精細,很受消費者喜愛。何不讓村里那些留守婦女加工鞋墊,統一價格收回,讓這家店鋪代賣呢。想到這里,曹玲馬上與店主協商,征得了店主同意后,她帶回了十幾雙半成品鞋墊讓那些留守婦女加工,她憑借縣婦聯副主席的優勢,發動更多的留守婦女,積極引導她們參與進來。曹玲對記者說:“以前有下鄉活動都是給錢給物,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她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來的實在。”
件件實事辦到農民心里
隨著村民反映的問題被征集回來,工作隊不斷與村民協商討論,幫扶農村的對策也漸漸地明晰起來。全縣工作隊緊緊圍繞群眾訴求,圍繞縣委確定的主導產業,從推動當地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等方面入手,切實為農民出實招、辦實事,言必行、行必果,一系列惠民實事迅疾開展起來。
站在山中鄉白家莊村的田間地頭,記者看到成片的核桃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正在地里教村民核桃樹管護知識的該村村民王九明告訴記者:“你看到的這些景象都是縣委組織部和縣核桃辦的功勞啊。如果不是他們的幫扶,我們真不知道今年的核桃長成啥樣。”為了讓核桃成為該村的主導型產業,讓百姓對核桃進行精細化管理,縣委組織部和核桃辦憑借自身優勢,聘請專家對村民跟蹤服務一個月,還在該村抽出20名骨干免費讓專家重點培訓整地栽植、科學施肥、去雜除灌、修剪抹芽、平茬定桿、防蟲治病等實用技術。同時,向村民免費提供化肥、營養液等物資。貧困戶李偉指著地上的10袋化肥笑著對記者說:“再也不用為買化肥愁錢了,技術也有了,黨的心里時刻裝著我們老百姓,何愁日子過不好。”“閆書記,我們家的房子修好了。”記者剛進蒲城鎮曹家莊靳店村村民賈留柱的家,就聽見他正向縣委書記閆建國打電話報告他們家的喜訊。經賈留柱介紹,他們家以前住的房子很簡陋,房頂是用木頭和石棉瓦搭成的,由于家境貧困沒錢修葺,常年的刮風下雨、風吹日曬,早已破敗不堪,一到下雨天,屋里跟外面一樣下著雨。這次閆書記下鄉幫扶他們村,了解到他們家的困難后當即打電話叫施工隊對房頂進行裝修,并留下一張聯系卡,隨時給他打電話。看著紅色彩鋼瓦籠罩起來的房屋,賈留柱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
“是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不走形式,不走過場,他們真真正正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縣委書記能親自到我們家一起嘮家常、一起吃飯,這是平常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孩子,你走到哪里,黨的光輝就照到哪里”、“免費的數字電視通到我們家了,以后就可以在電視上學習黨的政策了”、“我又多了一個兒子和女兒”……一句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十萬蒲子百姓的心聲。(記者 楊琦 實習生 董梟)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