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文紅)2011年,我市以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推進園區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六大工程、努力完善兩大平臺,進一步提高“三農”發展水平,取得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089元,比上年增加802元,增長15.17%。
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2011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21.46億公斤,比上年增11.15%,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夏糧總產達9.12億公斤,比上年增5.14%;秋糧總產達12.34億公斤,比上年增16.04%。洪洞縣曲亭鎮逍洞村李生明的4.8畝小麥高產地塊平均畝產達705.9公斤,刷新了山西省冬小麥單產記錄。在糧食生產上,全市建設各類中低產田改造示范園區29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26.8萬畝;建設11個部級萬畝小麥高產示范區(其中水地片9個,旱地片2個),涉及面積12.7萬畝;建設玉米豐產方40萬畝,涉及6個縣區、41個鄉鎮、378個村。
“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迅速。2011年,全市確定了248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其中124個示范村;確定吉縣、隰縣、大寧縣、曲沃縣、襄汾縣5個縣,為第一批全省“一縣一業”基地縣。
設施蔬菜發展強力推進。2011年全市新增設施蔬菜5.01萬畝,其中日光溫室1.49萬畝,大棚1.25萬畝,節水蓮菜1.4萬畝,食用菌0.87萬畝。蔬菜總面積達到86.12萬畝,總產量28.29億公斤,比上年增加1.68億公斤,增長6.3%。
果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當年新發展水果面積達13.13萬畝;水果總產達10.04億公斤,比正常年份增加2億多公斤,增產32%;全市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1265元,比上年增47.3%。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64.8萬畝,已有17個縣(市、區)、159個鄉鎮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突出抓了堯都區堯王臺、曲沃縣磨盤嶺、襄汾縣丁村白蓮、洪洞縣歷山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力提升園區的產業層次、科技含量、經濟規模和產出水平;全市資源型非農企業轉產、兼辦在建、新建農產品加工企業及農業觀光企業勢頭未減,特別是在投資蔬菜產業發展上,已經有31個園區正式生產,其規模都在百畝以上,其中500畝以上的有13家。全市新、改、擴建項目12個,總投資13億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快速健康發展態勢。
全市有11個縣(市、區)實現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目標,入社農戶將達到21萬,入社率達到26%以上。同時按照要求,創辦了省級示范社50個、市級窗口社50個、縣鄉兩級示范社1038個,有效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和規范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加強。體系建設、標準化技術推廣、認證力度、監管責任得到加強。市級已經正式頒布了79個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有14家企業新認證無公害產品49個、認定產地34.7萬畝;3家企業新認證綠色食品產品5個、基地7萬畝;新認定地理標志農產品20.57萬畝;獲證農產品到期復查換證率達到100%。
農業綜合執法更加規范。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了《農業法》《種子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在春播、夏播、秋播等農業生產關鍵時期,組織開展了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
新型農民培訓成效明顯。緊緊圍繞“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全市充實和加強了糧食產業、蔬菜產業、水果產業等專家技術指導組力量,落實培訓配套資金100萬元,常年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技術指導服務。全年全市培訓農民達15.1萬人,開展科技入戶1.1萬戶,完成技能培訓3萬人。
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共完成農村戶用沼氣9800戶、節能吊炕和太陽灶6390戶、高效低排生物質爐800戶,當年建成農戶使用率達到80%以上。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2011年6月中旬前全市240個重點推進村規劃編制工作全部完成;2011年市級財政經市、縣農委、畜牧、果業、農經局(中心)安排在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農民培訓、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達6780萬元,比上年增長21.9%;投入“三農”總資金達44477萬元,比上年增長20.8%。17個縣(市、區)財政投入“三農”資金達161731萬元,比上年增長21.7%。目前,全市財政對“三農”總投入已達206208萬元,其中對新農村建設投入49119萬元,比去年增長22.5%;全市確定138個市直機關單位與重點推進村結對子,開展結對幫建活動,實現幫扶資金82798萬元,其中直接投資19318萬元,幫助引資18100萬元,幫助貸款35400萬元,實物合9980萬元。全面完成了240個重點推進村的“四化”和“六個一”工程建設任務,建設了100個新農村連片區域,打造了20個精品示范連片區。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