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7年就開始參加合作醫療了,10元、20元、30元,這每年只交幾十塊錢,就能報銷好多,咱自己才掏不了多少錢,國家的政策就是好,入了新農合,咱農民有病也敢去醫院了!”古縣北平鎮上寶豐村參合農民范金瑞拿到了5萬元補償金后,逢人就夸合作醫療就是好。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5年來,古縣以提高參合農民受益水平為重點,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互助共濟意識,給農民帶來了很大實惠,“新農合”為千萬農民送來了健康的福音,被參保農民親切地稱作“健康保護傘”。
“新農合”受歡迎
為了推動新農合的健康穩步發展,該縣成立了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走遍縣內的7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深入到農民群眾周圍,認真聽取村民的心聲,廣泛宣傳新農合相關知識,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有力促進了新農合的健康發展。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不僅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促進了鄉鎮醫療機構的發展,也使農村衛生服務條件明顯改善。2008年,該縣實施了衛生“千萬元”工程,投資912萬元,建設7個鄉鎮衛生院,建筑面積5634.5平方米;投資36萬元,對鄉鎮衛生院部分房屋進行修繕,總面積2600平方米;投資208.5萬元,為7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一系列急需設備和救護車,結束了多數鄉鎮衛生院多年來沒有救護車的歷史。2009年9月,該縣7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工程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同時,該縣投資187萬元,新建了24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的村衛生室,進一步加強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前一年完成了87個村衛生室全覆蓋任務。
“新農合”暖民心
土坯墻、3孔土窯、破舊的門框、墻皮脫落了不少,為了省電,家中唯一的電器——電視機白天一般不會開……這就是古縣南垣鄉五十畝垣咸曙明的家。今年42歲的咸曙明一家人的收入僅靠十幾畝旱地,粗算起來,年收入大概5000多元,除去各種開銷,也只能富余3000多點。在農村,這樣的日子會十分安靜祥和。“屋漏偏逢連陰雨”,先是咸曙明因為意外而摔斷了腿,在床上幾乎躺了兩年,后來咸曙明12歲的女兒被醫院診斷出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面對孩子的病情,咸曙明在艱難地支撐起精神的同時,卻對面臨的困境感到萬般無奈。為了節省住院費用,咸曙明不得以把孩子帶回家里輸液治療。疾病無情人有情,當咸曙明得知當地合作醫療可以報銷慢性病時,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拿著近期花費的8990元,來到了縣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了解了咸曙明的情況后,工作人員立即為咸曙明的孩子建立了慢性病檔案,并按照國家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慢性疾病不設起伏線,報銷比例60%的規定,為孩子辦理了5000元的慢性病補償款。第二年,咸曙明又把給孩子花費的9240元報到了縣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又報銷了5000元錢,住院報銷4867.21元,縣合作醫療管理中心所有工作人員對孩子的遭遇也非常同情,自發地為孩子捐款1050元。
“新農合”惠民眾
參合率從2007年的84.7%到2011年的98.65%,報銷人數從2007年的1.3萬人到2010年的6.6萬余人。經過幾年的發展該縣每年的新農合覆蓋率、農民參合率連年上臺階。
2010年,該縣被確定為全省4個提高農村參合兒童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試點縣之一,為把此項惠民政策落實好,該縣采取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同時組織縣、鄉、村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摸底排查,并對摸底對象的病歷資料進行核實,加強指導和督辦,確保清查摸底對象不重不漏,為試點工作的順利推行打下堅實基礎。
該縣不斷完善新農合制度體系,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推出的新農合新舉措讓農民看病底氣更足了:從今年起,該縣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和報銷補償待遇。參合農民在縣、鄉兩級定點醫療機構看病,報銷比例有所提高,鄉鎮衛生院補償比例提高到80%,縣級醫院的住院補償比例提高到70%。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力爭達到70%。
同時,新農合補償封頂線由4萬元提高到不低于5萬元。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的120元提高到200元。同時啟動了新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藥品目錄,將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用藥目錄適當擴大,這就意味著參保農民受益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