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該縣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重要戰略,實行“一元幫扶、多元對接、縣鄉村企、四級聯動”的工作機制,每年投入1000萬元以上用于農業科技調產,投入1000萬元以上支持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依照先易后難、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原則,3年共完成了74個行政村的新農村建設任務。連續三年榮獲省、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蟬聯全市第一。
今年,縣財政將繼續投入1700萬元,完成31個村的建設任務。這些村基礎條件差、地理位置偏、經濟實力弱,是相對難啃的“骨頭”。該縣按照“糧走品牌路、大栽核桃樹、合作強畜牧”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科技調產,以“院縣共建”為依托,重點發展優質玉米、優質核桃、高效畜牧三項特色產 業,重點建設府城有機蔬菜、冀氏高產玉米、和川高科技養殖、杜村特色養殖和飛嶺循環農業五大科技示范樣板。年內完成全國綠色玉米標準化生產認證;發展優質核桃1.5萬畝、核桃育苗300畝;高標準建設肉牛育肥示范小區2個、大型育肥豬養殖場1座、標準化舍飼養千只波爾山羊;奶牛存欄達到500頭。新建蔬菜大棚100個,發展桑園500畝、養蠶200張,種植高山綠茶400畝、小雜糧3萬畝、優質煙葉4000畝、連翹1萬畝,重點發展一批鄉村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山區特色產業新格局。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該縣財政將投資1550萬元,全面推進“四化四改”、“六通”、“六個一”工程。他們堅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的原則,種植常綠喬木和觀賞喬木,完成31個村的綠化任務,引深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治理,抓好街巷硬化、道路亮化;完成600個戶用沼氣池建設;著力推進移動通信基站建設,力爭實現手機信號的全覆蓋。新建便民連鎖店31個;完成危舊校舍改造任務;加快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年內實現鄉達標、村覆蓋的目標;加強農村文化活動室建設,建好群眾休閑健身場所,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加強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上,繼續抓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完成沁河沿岸萬畝自流灌溉暨農業科技調產示范區工程,實現自流灌溉1萬畝,年內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萬畝,完成現代農業玉米豐產方建設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萬畝,生態修復4萬畝,實施機深耕、秸稈還田9萬畝。
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更好地鞏固新農村建設成果,該縣鼓勵各村通過統一經營、租賃、承包、入股等方式,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及小流域治理工作、與林業大戶合作、激活村集體組織電力設施、灌溉設備等生產要素、參與專業合作社分紅等方式,增加集體積累。確保村集體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以實現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為目標,該縣積極開展“兩定一查三評”活動,進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議”、村務公開制度,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記者 劉靜 通訊員 蘇曉峰 魏建云)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