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局部調查分析,我市貧困村農民人均收入在市劃定貧困標準1500元—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5%—10%,這類群體,生活困難,家庭人員多,文化素質低,勞動技能差,或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生產、生活無保障;貧困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45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80%—85%,這類群體占大多數,人員文化素質低,思想比較保守,意識相對落后,有體能無技能,以種植責任田和勞動力輸出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基本上能夠解決溫飽問題;貧困村人均收入超過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人口約占全村總人口的10%—15%;這類群體人員文化素質較高,思想靈活,意識超前,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生產技能,或規模種植,或規模養殖,或運輸等企業,發展潛力較大。
針對扶貧村和扶貧人口的差異情況,柴躍進認為,在扶貧工作中要突出重點,分步扶貧。在貧困村中,應以高收入的家庭作為扶貧的亮點,樹立扶貧典型,發揮典型帶動效應。貧困村高收入的家庭,經濟產業水平低、規模小、競爭力和帶動力不強,扶貧工作應充分利用這類群體現有的基礎條件,本著“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有條件地重點投入扶貧資金和擔保貸款資金,提供優惠政策,培訓經營技術,提供營銷信息,幫助他們從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群體中,有償集中土地,發展規模化的種植、養殖業,并吸收失去土地的家庭人員為規模產業從業人員;以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吸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家庭從事定單、保利農產品生產,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讓扶貧資金通過扶持典型生產轉化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實惠,使“輸血”扶貧真正成為“造血”扶貧。以中等收入的家庭作為扶貧的重點,推進整體扶貧工作。貧困村中等收入家庭,生產方式傳統落后,小農經濟意識較強,扶貧工作應重點提供技術、技能培訓,解放思想,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理念,讓這類群體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技能;充分發揮群體的勞力資源優勢,變低收入、不穩定的勞力打工為高收入、穩定的技術打工,形成一定規模的“打工經濟”,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充分發揮這類群體的土地資源優勢,提供一定的產業扶貧起步資金,幫助建立農民合作組織,擴大種植、養殖業生產規模,提高生產科技含量,增加生產效益。以低收入的家庭作為扶貧的難點,特別是貧困戶,扶貧工作應提供生活補貼資金,辦理低保,保障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活。
柴躍進說,完善社會扶貧還需建立完整機制。加強扶貧政策宣傳力度,組織參觀脫貧致富典型,改變貧困村農民落后思想觀念,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堅定信心,多渠道開辟生產致富門路,整體推廣扶貧工作。在扶貧資金投入上建立“扶強帶弱”的資金運行機制,扶強就是扶持產業化的生產企業,使之成為貧困村的經濟支柱,帶弱就是利用扶貧資金的投入,制定一定的附加條件,根據扶貧資金投入多少,明確帶動低收入家庭的比例和保障特困戶生活的比例,明確責、權、利,使扶貧資金既能發揮生產效益,又能發揮社會效益。繼續堅持社會對口定點扶貧工作,壯大地方資源型企業,對企業分派扶貧村,定點包片,讓低收入家庭能夠享受到資源共有共享的利益;引入競爭機制,單位扶貧要職責明確,制定一把手工程,兌現獎優罰劣政策,充分發揮機關單位信息、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把扶貧工作落實到實處。(本報記者 李輝 郭強)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