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特別是近30多年來,我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農業和農村工作不斷在前進、探索和創新中實現著大跨越、大變革、大發展,農業生產碩果累累,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駛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
新中國成立60年來,臨汾市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截至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元,比1949年的40多元增長100多倍;全市糧食總產17.07億公斤,是1949年3.48億公斤的4.91倍;蔬菜總產23.117億公斤,是1949年0.448億公斤的51.6倍;水果總產7.082億公斤,是1949年0.527億公斤的13.44倍。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60年前,農民群眾解決溫飽只是一個夢想,如今,不僅生活整體水平邁上了小康,而且全市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大大提高。60年來,我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生產條件發生巨大變化。截至2008年末,全市有萬畝以上自流灌區13處、大中型水庫7座,總庫容量37104萬立方米,既解決了一批農村人畜吃水問題,又有效 改善了農田的灌溉條件。
截至目前,我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5.7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27.7%;農業機械從無到有,總動力由1955年的0.1萬千瓦特增加到了366.1萬千瓦特,機耕地面積達到47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64.6%,比1978年提高了18.2個百分點;農村用電量達5.8億千瓦小時,每畝耕地平均用電78.3千瓦小時,比1978年增加了58.4千瓦小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量)由1978年的3.7萬噸,增加到了2008年的15.1萬噸,年均遞增4.8%。
60年來,我市非農產業從小到大,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由此鼓起了“錢袋子”。作為非農產業主體的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崛起壯大,拉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到2007年底,全市鄉鎮企業由1978年的8184個發展到2007年的10567個,且規模和科技含量已是今非昔比,從業人員由9.1萬人發展到67.3萬人。鄉鎮企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998.4億元,上繳稅金達44.3億元。全市有66.8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2%,農民工資性收入1756元,占總收入4065 元的43.2%。
60年來,農民的群眾生活水平實現“大跨越”。今天,農民群眾的吃、穿、住、用、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是“住的土坯房、穿的補丁襖、吃的鋼絲面”,現在是“住的磚瓦房、穿的西服裝、吃的肉蛋奶”。單從老百姓的“三大件”上看,上世紀80年代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90年代發展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而如今,相當一部分農民的“三大件”變成了電腦、洋樓和小汽車。全市農村通訊電話從無到有,1978年固定電話發展到3000余部,目前,全市農村電話總數已達到35萬多部;已開通寬帶的行政村有1919個,占到行政村總數的64.8%,寬帶用戶已發展到35977戶,農民也可以足不出戶上網查資料;移動電話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目前農村用戶已達70余萬。
60年來,我市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活保障得到“大提高”。60年來,農村道路、交通、文化、教育、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發展迅速。解放初期,全市通油路的鄉鎮(人民公社)屈指可數,農村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 路”、“平時一身土,下雨兩腳泥”。改革開放以來,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2007年,全市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水泥(油)路、客車通達率達到100%,“村村通”水泥(油)路通達率達84.4%;所有行政村實現了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29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解決;農村沼氣用戶發展到10萬戶;鄉村教育、衛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免除了107.5萬人次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對20580名農村困難家庭中小學寄宿學生提供了生活補助;今年新型合作醫療覆蓋了全市17個縣(市、區),參合農民達290萬人以上;11萬農村特困群眾被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同時,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衛生明顯改觀。
回首過去,碩果累累;展望未來,任重道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市委、市政府與全市260余萬農民群眾必將在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克難攻艱,再創農村發展繁榮的新輝煌,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美好明天闊步前行。 (作者:于靖華 楊世宏)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