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隰縣·中國梨博園開園儀式上精彩的文藝演出。記者 田青松 攝
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田青松)金秋時節,梨果飄香。9月26日上午,國家4A級景區——隰縣·中國梨博園正式開園迎客。它將成為該縣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鹿山、精美絕倫的“國寶”小西天、氣勢非凡的明代大觀樓、晉西革命紀念館、毛主席東征路居地、堆景山森林公園等眾多旅游景點之后的又一旅游亮點,以其秀美的梨園風光和獨特的生態魅力吸引著八方游客。
隰縣素有“中國金梨之鄉”和“中國酥梨之鄉”的美譽。該縣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并且無污染,發展梨果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被專家譽為“中國梨王”的玉露香梨聞名遐邇,譽滿天下。近年來,該縣堅持“梨果富民”不動搖,連續開展“梨果提質年”活動,全縣梨果面積達到32萬畝,成為全省“一縣一業”基地縣和典型示范縣。2013年,該縣提出了“主攻玉露香、八年達小康”的奮斗目標,堅持每年玉露香梨新栽2萬畝,高接換優2.5萬畝,長抓“四配套”(果水配套、果肥配套、果與林下經濟配套、果與科技配套),短抓“六環節”(栽、接、管、防、儲、銷),到2020年,全縣玉露香梨掛果面積將可達到20萬畝,總產量達到8億斤,產值達到24億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就可超過3萬元,梨果產業已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第一主導產業。“中國梨王”玉露香梨以其果型美觀,色澤鮮艷,香甜適中,肉多核小,一上市就受到市場歡迎,被全國各地的果商搶購一空,“地頭價”達到8元錢一斤,市場價格比去年翻了一倍。城南鄉李城村村民田月明是當地的梨樹種植大戶,他承包的66畝玉露香果園,今年收入超過100萬元。難怪村民們都說:“梨果成了咱山里人的致富果!”
為傳承梨文化,打造梨品牌,該縣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從2011年開始依托位于城南鄉路家峪村的300年老梨樹群建設中國梨博園,這是迄今山西唯一的以梨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博覽園。
置身群山懷抱的梨博園中,綠草青青,湖水泛波,青山疊翠,景色迷人。百余株粗壯的老梨樹形態各異、果實累累,與周圍新栽植的櫻桃、葡萄、山楂、丁香等樹種交相輝映。據介紹,該園項目建設期為5年,總投資9.27億元。建設過程中,按照“布局園林化、景點特色化、整體自然化”的建設理念,地形整理突出“自然”,道路修建體現“循環”,樹木搭配顯現“特色”,人造景觀體現“和諧”,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打造,目前,梨博園主要建成了“一環線、二區域、三群落、五展園”。“一環線”:以梨博園景區環博路為游客觀光路線,貫穿園區各景點;“二區域”:文化體驗區,包括梨文化廣場、梨文化展區和家峪湖景區。生態體驗區,包括梨園九曲、鴛鴦湖、鴛鴦亭、花草樹木、皇家馬拉車、游船、垂釣體驗等;“三群落”:百年梨樹群、山地梨園群、農家特色群;“五展園”:百種梨樹園、農耕文化園、水果采摘園、名人植樹園、珍禽動物園。同時,溫泉地熱勘探項目初見成效,梨餐聚農家特色飯館投入使用,梨文化博覽館布展即將完成,項目區顯現出“百梨爭艷、喬灌相間、循環貫通、山水一色、景觀怡人”的景象。
中國梨博園全部建成后,將極大地豐富隰縣梨果產業的宣傳內容和內涵,成為突出“梨”主題、弘揚“梨”文化、唱響“梨”品牌的特色景點,標志著隰縣農業產業向文化產業進一步延伸,而且為梨果產業長足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遇,對于優化農業結構、推動梨果產業擴規提質、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生態文明和旅游業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園儀式上,除了精彩的文藝演出外,還進行了以梨為主打的特色農產品及工藝品展覽,受好了游客的好評。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