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8 08:19:00 來源:
臨汾新聞網報訊(記者 范韶華)小麥是我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小麥生產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作為農業大市,抓好小麥生產至關重要。2012年,我市小麥生產喜獲9.94億公斤的好收成,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為進一步提高我市小麥生產水平,促進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結合當前生產現狀,日前,我市制定出臺了2013年小麥生產意見。
2013年我市小麥生產的指導思想是:圍繞部、省級小麥高產創建及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小麥生產以穩定面積為基礎,以保護和提高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優化生產布局和品質結構為主線,以提高單產水平和增加效益為重點,以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優質小麥產業化經營,確保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2013年我市小麥生產將努力實現三個確保,兩個強化?!叭齻€確保”,即確保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360萬畝以上,總產9.5億公斤左右;確保高產創建目標產量(水地500公斤/畝,旱地300公斤/畝)的實現;確保完成地膜覆蓋技術推廣9萬畝;“兩個強化”,即強化小麥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
《意見》指出:2013年我市小麥生產的工作重點一是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路網建設工程項目增多,小麥主產區耕地面積有減少趨勢,因此要保持有效的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禁亂占、濫用耕地,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小麥播種面積不減少。二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2013年全市休閑麥田要在深耕、深松的基礎上,根據地形條件,因地制宜,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水地要重點搞好土地平整、渠道防滲、渠系配套等節水配套設施,使水地小麥真正實現節水高產高效。旱地要通過修邊壘堰,里砌外墊,深翻改土,達到“三保田”的標準。趕茬麥田要在秋收后集中機械、人力,狠抓耕翻耙耱,力爭擴大深耕面積,為小麥高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三是確保肥料投入。要保證小麥增產,充足而合理的施肥技術至關重要。重點是要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氮磷鉀肥及微肥做到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秸稈還田基礎上,增施多施優質農家肥或商品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地小麥氮肥要做到70%底施,30%追施(主要用于拔節期);推廣稀土和微肥拌種技術,要根據土壤肥力和產量要求,合理足量施肥,確保高產。四是推廣先進集成技術。首先是選用良種。各級農業部門要從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指導農戶實行同一品種的區域化、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其次良法配套,要重點抓好旱地小麥地膜覆蓋技術、溝播技術、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重施底氮技術、冬水前移技術、拔節期增量灌水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和后期“一噴三防”技術等實用節本增效技術的示范推廣。五是搞好小麥高產創建。高產創建是通過在大面積上推廣集成技術,把專家小面積的試驗產量變為萬畝產量,發揮現有品種的增產潛力,提高單產和總產,并輻射帶動整體增產。今年我市將在更大規模、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開展小麥高產創建活動,承擔部、省級高產創建項目的縣(市、區),要科學規劃,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搞好試驗示范、高產攻關田,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扎實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促進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六是抓好地膜覆蓋工作。地膜覆蓋技術是目前旱地小麥穩產增產最為有效的一項技術措施。2012年我市承擔了22萬畝的小麥地膜覆蓋任務,增產效果平均在20%以上。2013年承擔項目的縣(市、區)要根據當地實際,制訂詳盡的實施方案,對項目區縣、鄉、村技術骨干、農機手進行輪訓,做好技術指導,確保覆蓋質量,起到覆蓋效果和輻射帶動作用,做好項目建設檔案管理及測產驗收工作。七是加大培訓力度。在小麥生產的關鍵時期,通過采取定期舉辦培訓班、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電臺進行農業科技講座、科技趕大集等形式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技術培訓,及時指導農民搞好田間生產管理工作,以最快捷的方式將最新的農業科技和信息及時送到農民手中。農技人員要進一步增強服務“三農”的意識,擴大科技覆蓋面,提高技術推廣的到位率和入戶率,把今年小麥生產的各項技術落到實處。八是提高產業化水平。各縣(市、區)要落實好良種補貼和種子統供,促進優質小麥基地建設。幫助和鼓勵龍頭企業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為龍頭企業提供市場預測信息、技術、資金等服務。注重產銷銜接,全面提高產業化水平,確保我市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