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該鄉的蘋果樹在經歷了涅之后的重生,果農們也經受住了“割肉”的艱難,最后終于使該鄉的果業走上了一條光明大道,也給全縣的蘋果產業創出了一條生產優質蘋果的新路子。
葛根朝17載的汗水、17載的堅持告訴我們,在探索和尋求成功的道路上,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情,只要肯堅持、肯鉆研,掌握核心技術,就能創出一條適合發展的新路子。
又是一個十月金秋,秋風颯颯的空氣中飄滿了果香和豐收的歡笑聲。今年風調雨順,吉縣東城鄉的蘋果豐收在望。“眼下蘋果的出園價就到了6.6元/公斤,較去年每公斤漲了0.6元。這幾天,各村的嘎啦蘋果、紅星蘋果的收獲已經到了尾聲,現在,紅富士蘋果又到了成熟期……”東城鄉分管果業的副鄉長葛根朝看著眼前一片片即將脫袋上市的紅富士蘋果樂得合不攏嘴。近幾年,該鄉蘋果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68萬畝,產值達到了3600萬元,果農人均純收入5600余元。果農們開玩笑道:這幾年我們聞著蘋果的香味就走到致富的路上了。”
當時,有一戶叫王栓虎的村民,尤其抵觸栽種果樹,用他的話說,吃蘋果能耐飽?”做工作讓全鄉的居民栽種縣里免費提供的優種樹苗,是鄉里下的硬任務。在葛根朝多次去找王栓虎溝通后,他還是堅持不肯種植,當時葛根朝放下“狠話”:只要你負責栽上樹苗,我和村里的干部幫你管理,賠了把我家的口糧地換給你,不放心我就給你立個字據。”王栓虎這才勉強答應, 可是在栽上樹苗后,他撂下村里的地,出門打工去了,一連兩年,他的果園都是葛根朝和村里人幫他打理的。
兩年后,在外面沒賺下多少錢的王栓虎打工回來,看到前些年栽植果樹的一些村民逐漸見到了效益,他這才安下心管理起自己的果園。
“現在的王栓虎成了全村的致富典型,不管省里、市里的領導來考察,都去他家的果園看看。”葛根朝說,去年王栓虎家的6畝果園毛收入9萬多元,今年肯定能上10萬元。”提起當年的事情,王栓虎摸摸腦袋笑道:還多虧了葛鄉長他們。”
掌握技術是重中之重
“我父輩們也都是種地出身,我自己也種植了9畝多果園,所以自己動手學技術,并在自家的果園里實踐,總結起經驗來也容易。”葛根朝說,打鐵還得本身硬,自己不掌握技術,空口白牙不能服人,所以縣里只要來專家講課他從不缺席。他還購買了大量的相關書籍,組織各村的干部一起學習,有時候還自費去陜西等地“取經”,學習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經過幾年的摸索,他掌握了許多果樹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成了鄉里的“鄉土專家”。走進他的書房,各類果樹技術類書籍和筆記總結占了一多半屋子,其中,學習筆記就有30余萬字。
由于葛根朝懂技術、又能親自上手修剪果樹,所以成了全鄉果農的“香餑餑”,只要誰家的果樹出了問題,他總是隨叫隨到。該鄉溝南村的馮榮璋說,老葛雖然是鄉里的副鄉長,但從來都沒有擺過架子,他人隨和又懂技術、懂政策,走到哪里都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所以在他的帶動下,許多果農都甩開了袖子踴躍奔上了種植蘋果的致富路,用鄉親們的話說,有老葛帶頭,我們種果園就有底氣。”
“割肉”后走出了新路子
“由于栽植密集,樹冠郁閉,結果部位外移,成了全鄉果樹栽培技術的難題。”葛根朝說,后來他就去縣里、市里、省里找果樹相關方面的專家給鄉里的果樹“就診”,最后得出結論——“引進日本高光效樹整形技術,對全鄉的果樹進行大整形。”“要砍掉大部分結果的枝條?鄉里是不是要和大伙兒開玩笑?”一些果農提出了質疑。一下子把許多結果的枝條都砍了,對于果農來說,那就是‘割肉’,確實很難。”葛根朝說,他就把聘 請來的技術員領到自家的果園,帶頭修整了自家的樹,葛根朝的妻子收拾著滿地被砍掉的樹枝淚流滿面。隨后有少數的村民也跟著進行了修整。
為了追求高產,該鄉社堤村老果農陳君明的3畝多地,就栽了207棵果樹,樹冠小的時候效益還可以,可是樹長到盛果期的時候,由于樹冠過于龐大,受光差了,蘋果品質下降,年收入一下降到了3000元左右。雖然減產,但陳君明扭著就是不肯“改造”。
后來,葛根朝靠著自己的威信拍著胸脯說:你先改造10棵做個對比,如果這10棵樹賠了,我照單全賠給你。”第二年,由于果實大而均勻,陳君明家“改造”的這10棵樹平均增產12千克,光這10棵樹就增收了500余元,這下,陳君明嘗到了甜頭,主動把果園的樹全都進行了整形。這一次大規模果樹整形實驗的成功,讓全縣的果農們走出了一條生產優質蘋果的新路子。
多年的經驗告訴葛根朝,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發展。去年,他又倡導在該鄉建立蘋果產業化科技示范園區,推廣黑光燈無害防治技術、培育SOD功能蘋果和藝術蘋果、推廣果園生草覆蓋、鋪反光膜等20余項新技術。至此,東城鄉示范園區被市科技局認定為市級科技示范基地。
如今,50歲的葛根朝又萌發了辦農家樂、引進快樂采摘、果樹認領托管等產業鏈拓展的新想法。現在該鄉的農業觀光示范基地和有機蘋果生產基地建設已經啟動,他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忙碌狀態。
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