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發展熱土 一幅幸福畫卷
——古縣岳陽鎮高質量發展紀實

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建設

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數據線加工就業幫扶車間

古岳古味“醋立方”項目

智慧蔬菜大棚

龍崗農貿市場升級改造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環境優美的鄉村“口袋”公園
臨汾新聞網訊 初冬時節,古縣岳陽鎮涌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項目建設熱火朝天、智慧大棚綠意盎然、就業車間機聲嗡鳴,煥然一新的農貿市場人頭攢動,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溫馨祥和……
作為古縣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城市“雙品質”建設和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快速崛起的主戰場,近年來,岳陽鎮緊緊圍繞縣委“1234”重點工作,致力三大國字品牌、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增進,堅持首善標準,以擔當服務保障發展空間,以產業升級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以幸福實事溫暖百姓心田,在服務大局與惠及民生方面精準邁步,繪就了一幅發展與溫度交融、速度與質量并重的壯麗畫卷。
攻堅克難的“岳陽擔當”
面對國道341改擴建、盛隆泰達年產192萬噸焦化、開發區配套基礎設施等一批關乎縣域發展大局的項目用地需求,岳陽鎮以服務大局、勇于擔當的精神,打響了一場場硬仗,成為城市建設和項目落地的“先行官”,啃下了基層工作中最難的“硬骨頭”。
岳陽鎮拿出“主力軍”的擔當,岳陽鎮黨委書記、鎮長靠前指揮,包片負責;班子成員躬身入局,包聯項目;村(社區)干部扎根一線,包戶到人。
岳陽鎮黨委書記劉夫強介紹:“我們構建起‘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個難題、一套方案,一顆公心、一把尺子’的工作推進機制,全鎮上下投入三分之二以上的精力,聚焦‘征地、拆遷、矛調’三大核心環節,確保了力量集中、資源傾斜。”
下冶村的養殖戶韓某提出羊群的安置問題,鎮村干部帶他踏遍了村里的溝溝坎坎,最終在澗河東岸尋得一塊理想場地,并協調通電通路,完成了一次充滿人情味的“羊群遷徙”;槐樹村村民陳某和其他村民提出養殖安置、農機具存放的問題,鎮村干部夜訪全村,利用村集體空閑地搭建起臨時彩鋼棚,一舉解決了陳某的羊圈和所有拆遷戶的農機存放難題,讓“共享倉庫”成了干群連心的最佳見證;對于孟某等在外務工的村民,面對困難,鎮村干部們掐著時間點,在對方休息時一遍遍電話溝通,最多的打了20多次,耐心解釋政策,商討安置方案,直至打消其所有疑慮;村民陳某提出勞力不足,搬家困難的問題,村委會找來幾個村民和一輛三輪,用一天時間完成了搬家……
將心比心、以誠換誠的工作方法,化解了征遷路上的堅冰,也贏得了群眾對發展的理解與支持。一條條道路得以貫通,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岳陽鎮用堅實的保障,為古縣高質量發展的宏圖奠定了關鍵的基石。
國道341改擴建工程涉及岳陽鎮的426戶拆遷戶全部攻克,鎮域范圍內的道路主線已全線貫通;盛隆泰達年產192萬噸焦化等項目的土地和房屋征遷工作高效完成,為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特勤消防站和污水處理廠等項目保駕護航;服務保障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爭創化工園區安全風險D級,多措推動韓母村、下冶村39戶剩余房屋征收;完成綜合管廊建設用地征收,為104天8400米的“古縣速度”作出積極貢獻;全力保障城市“雙品質”建設,完成北區街道路33.36畝土地征收、翰林華府小區西側6.19畝土地征收……
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重點項目隴東至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我國“西電東送”又一條重要通道,在我省涉及11個縣(市、區)。岳陽鎮在開工前4個月成立工作專班,耐心細致向群眾做好政策宣傳、思想動員、指導簽約,確保群眾事前知曉、事中明白、事后稱贊。
這種“提前量”打法,為后續快速推進贏得了寶貴時間,創造了僅用1個月完成境內房屋拆遷協議簽訂的“岳陽效率”。古縣境內所有線路工程在全省率先完工,達到驗收送電條件。
文明城市的“岳陽答卷”
“50多個充電樁,滿足了我們的充電需求,也不見亂停亂放、飛線充電和電動車上樓了。”森潤小區住戶的感慨,源于岳陽鎮龍泉社區的精準治理。針對老舊小區充電難、飛線充電隱患大的“城市病”,岳陽鎮積極協調,為106個有條件的小區安裝了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基本實現“應安盡安”。一個小舉措,解決了大民生,消除了大隱患。
為抓好古縣“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三大“國字號”品牌的鞏固提升,全力守護好“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岳陽鎮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全方位參與,對標創建要求抓落實,緊盯短板弱項促提升。
岳陽鎮構建起常態長效的“鎮-村(社區)-網格(村民小組)”三級責任體系,將責任壓實到“神經末梢”。
鎮級包聯干部下沉一線,既當“督導員”又當“戰斗員”;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細化分工,科學調度;網格員則發揮“前哨”作用,每日巡查,第一時間發現、處置亂堆亂放、亂貼亂畫等問題。這套體系確保了“人人頭上有責任、個個肩上有擔子”,把創建要求從文件落實到街頭巷尾。
針對背街小巷的“臟亂差”和城市“牛皮癬”,岳陽鎮組織黨員干部、網格員、志愿者,進行拉網式清理整治。同時,深入住戶家中,發放資料,耐心宣講,引導居民做好衛生保潔、規范停車等工作,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
龍潭小區一期的消防通道曾被鞋柜、茶幾、寵物籠子、自行車等堵塞,社區干部和網格員敲開一戶戶家門,耐心講解,義務搬離;長安巷是一處背街小巷,社區經過多方協調,將兩處廢舊宅基地打造成停車場,解決了車輛亂停和雜物亂堆問題。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孫海燕說:“文明創建要從群眾急難愁盼入手,在細枝末節處上發力,引導居民共同踐行文明新風。”
岳陽鎮積極打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小區黨群服務站,將這些陣地建在居民“家門口”。它們不僅是政策宣講的課堂,更是百姓的“精神文化客廳”:青少年在此閱讀、參與社會實踐;中老年群體在此健身、舞蹈、歌唱。順景園、登福康等10個示范小區的打造,則樹立了標桿,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這些舉措,讓城市在“顏值”提升的同時,“氣質”也得到同步升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從解決“充電難”到整治“臟亂差”,從打造示范小區到豐富文化載體,岳陽鎮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巧心,一針一線地繡出城市的品質與溫度,讓“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產業興村的“岳陽實踐”
秋冬交替之際,涼意漸濃。走進辛莊村的數據線加工就業幫扶車間,卻是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映入眼簾:村民們在操作臺忙碌于穿線、焊接、檢測、包裝……一根根細小的數據線在指尖流轉中逐漸成型。
該項目投資200余萬元,引入3條半自動生產線、3條全自動生產線,采用“企業+車間+農戶”模式,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計件取酬,時間靈活。
“這活兒輕松,計件算工資,既不耽誤農活兒又方便照顧家庭。”村民付銀萍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十分滿意。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江云介紹,這個項目利用村集體閑置房屋,每年可為村集體凈收入增收10萬元,為村民提供40多個務工崗位,小小的數據線成了連通村民幸福生活的“致富線”。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岳陽鎮立足“兩山夾一川”的地形和縣城、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駐地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形成了“一域核桃連翹種植、兩山特色種植養殖、兩區商貿勞務服務、一河鄉村生態旅游”的“1221”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各村百花齊放,各顯神通。
在張才村,7座春秋棚、3座日光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滿目翠綠,紅彤彤的番茄、綠油油的白菜長勢喜人。
尤其是日光棚的智慧設施展現了現代農業的圖景,在溫室數據監測系統中,土溫、土濕、照度、二氧化碳等數據實時顯示,棚里的滴灌系統將水分、養分直達農作物根部。技術員張春明在大棚務工,每年的工資收入達到3.5萬元,72歲的宋純明、62歲的賈懷龍也實現了“家門口務工”,掙到了一份不菲的收入。
西圪垛等村的2500畝“核桃+連翹”種植示范基地,盤活了荒山荒坡,契合了縣里打造“古岳古樹”品牌和中藥材產業園的戰略;九傾垣村的晉南黃牛養殖規模穩步擴大,從44頭繁育至80余頭;哲才村、辛莊村的木耳產業“種出大希望”;下冶村、南坡村等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的村莊,則成立勞務服務公司,主動對接企業,提供清運、保潔等服務,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實績……
古岳古味“醋立方”項目是古縣岳陽鎮今年確定的鄉村全面振興重點產業項目之一,總投資約220余萬元,利用張莊社區的閑置土地,建設了包含生產廠房、產品研發和展示中心在內的熏醋生產基地,于今年9月11日建成投產,預計年生產熏醋可達30萬斤,年產值約150萬元。
岳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史亞瓊說:“岳陽鎮多元化的產業布局,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也壯了集體的‘家底子’,更激發了鄉村的內生動力,為岳陽鎮的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民生改善的“岳陽溫度”
在岳陽鎮灣里社區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餐廳、干凈整潔的廚房、暖意融融的休息室……完善的設施能夠滿足周邊老年人用餐、娛樂、休息等多樣化需求,這是岳陽鎮全力抓好民生福祉的生動體現。
岳陽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一件件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原龍崗農貿市場建于1987年,設施陳舊、環境臟亂。岳陽鎮回應群眾期盼,啟動了市場升級改造項目,新建的農貿市場規劃門面80間,設置了多個功能分區,對排污、消防、冷藏設備進行全面升級。如今,這里環境整潔、管理規范,極大優化了群眾的購物體驗,提升了城市品位。
民生改善既重“硬件”提升,也重“軟件”升級。岳陽鎮連續四年推行年初村級民生實事承諾機制,各村(社區)每年公開承諾辦好“五件實事”,年底向群眾交賬。自推廣以來已累計完成事項240件。這根“承諾針”,串起了基層工作的“千條線”,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近年來,岳陽鎮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5個,村組道路硬化18.62公里,實施美麗鄉村示范聯建項目,對下冶村、韓母村、槐樹村、辛莊村路域環境進行集中整治,重點實施外立面改造、沿村莊排水渠修繕以及沿線補植補栽;扎實做好綠化造林植綠護綠,打造辛莊村、槐樹村、五馬村“口袋”公園,建成賢腰移民新村流蘇園,通村主道路栽植行道樹2000余株,綠化山體120畝……一系列舉措,讓鄉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實現了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
岳陽鎮的故事,是無數個“擔當”瞬間的匯聚,是無數份“溫度”情懷的凝結。從保障發展的征遷一線,到精雕細琢的城市街區;從生機勃勃的鄉村田野,到溫暖人心的民生工程,岳陽鎮生動詮釋了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的深刻內涵。
站在新的起點,這幅壯麗畫卷正在繼續舒展。岳陽鎮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服務縣域發展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實現更大突破,為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注入最澎湃的動能。
記者 柴云祥
圖片:柴云祥 古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