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椴木木耳

紅薯粉條加工廠

鄉村田園健康跑

中蜂養殖

食用油加工項目

特色鄉村文化活動

日間照料中心

云頂小鎮

太陽能路燈點亮夜間出行路

設施大棚
臨汾新聞網訊 一片產業興旺、動能澎湃的蓬勃景象,在這里鋪陳;
一份老有所養、居有所安的溫暖底色,在這里浸染;
一幅村美人和、文旅交融的和美畫卷,在這里舒展……
這里就是正在經歷精彩蝶變的古縣古陽鎮。
近年來,古陽鎮緊緊圍繞縣委“1234”重點工作擎畫的藍圖,以產業強基、民生兜底、文旅賦能為三大核心驅動力,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奏響了激活內生動力、提升幸福指數、推動深度融合的激昂樂章,逐步探索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農村美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錨定特色謀發展 夯實增收“壓艙石”
時值深秋,古陽鎮南山村的食用油加工廠里,全自動生產線高效運行,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古樹核桃通過壓榨、精煉、灌裝等一道道工序,變成一瓶瓶金黃透亮的核桃油。
這個食用油加工項目是南山村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420萬元。南山村以資金入股深度參與并分享收益,通過“企業牽頭、村集體入股”模式,確保了村集體經濟從產業發展中直接獲益。南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段洪強介紹:“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入股了80萬元,該項目用的是村里拆除廢棄宅基地整理出的土地,真正盤活了閑置資源。”
依托獨特的山地氣候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古陽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繪就了一幅“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產業畫卷。
古陽村、安吉村、江水平村、辛佛村依托山林茂密、蜜源豐富的自然條件,采取“合作社+專業戶”托管托養模式,規模化發展中蜂養殖400余箱;熱留村、古陽村、安吉村、相力村、辛佛村整合資金、資源,聯建設施農業大棚,發展以圣女果、特色南瓜、高附加值花卉等為主的設施種植,走出一條“弱村突圍、強村更強”的協同發展新路;熱留村、白素村、相力村、凌云村等7個村,充分挖掘林地資源潛力,規模化發展椴木木耳7.5萬棒,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南山村、凌云村種植570畝油葵,為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寶貴的視覺資源,形成了“特色種植+景觀農業+鄉村旅游”的“種養+”融合發展雛形。
此外,古陽鎮加快推進加工鏈條深度化和特色產品品牌化,實施了南山村食用油加工項目和安吉村紅薯粉條加工項目。
安吉村紅薯粉條加工廠是村集體利用村內廢舊校舍改造而成、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項目。走進生產車間,工人師傅們相互配合,依次進行和粉、漏粉、煮粉、冷卻等一道道工序,一根根晶瑩剔透的粉條,承載起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滿滿希冀。
南山村食用油加工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見效,構建了“油料種植—食用油加工—油餅飼料—蛋雞養殖—有機肥料還田”的完整綠色循環產業鏈。項目投產以來,迅速成為帶動南山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生產服務社會化方面,安吉村、熱留村積極探索整村土地托管模式,將農戶手中的零散耕地集中起來,交由合作社或專業服務組織統一經營,有效降低了農戶種地成本,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相力村、南山村、辛佛村則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通過“專業服務+規模經營”,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為村集體開辟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古陽鎮將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重點推進的12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通過“大豆+玉米”協同生長的高效模式,巧妙利用空間與光熱資源,實現了“一地雙收、一季雙效”;在熱留村打造的玉米單產提升攻關試驗田,積極推廣以免耕精播、增施有機肥、增密種植、增施緩釋肥、增加病蟲害綠色防控、增配關鍵期水肥管理為核心的“一免五增”集成技術體系,有效降低了物化成本和勞動投入,實現了糧食產量的穩步提升與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鎮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在鞏固傳統、培育特色、促進融合上做足文章。”古陽鎮黨委書記賀神建表示,通過傳統產業升級、特色種養擴容、三產融合賦能等措施,古陽鎮夯實了農業發展根基,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激活了集體經濟動能。預計到今年年底,全鎮10個村的集體經濟總收入將突破1100萬元,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基礎愈發堅實。
圍繞需求辦實事 織密幸福“保障網”
夜幕降臨,古陽鎮南山村的村道上,一排排路燈次第亮起,驅散了黑暗,照亮了村民歸家的路。
南山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曾經因夜間出行不便,村民飽受困擾。村“兩委”班子將群眾的急難愁盼記掛心頭,投資45萬元實施了太陽能路燈工程,在3.5公里的道路上安裝了171個太陽能路燈,實現了村主干道全覆蓋。
古陽鎮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古陽鎮持續加大投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固了古陽村道路護坡,拓寬修復了熱留村主干道和田間道路;在江水平村新建100立方米儲水池,有效保障了群眾生活用水和農業灌溉需求;將養老服務水平提升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對安吉村、古陽村、相力村、金堆村等村的日間照料中心進行優化升級,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營養可口的“暖心飯”,部分村還完善愛心理發室、體育健身室、浴室等配套設施,讓老年人實現了“家門口養老”;常態化開展“兩癌”篩查活動,覆蓋鎮域重點人群,守護女性健康……
深秋的正午,陽光正好,安吉村的日間照料中心里,餐桌前已經坐滿了等著就餐的老人,工作人員推著餐車,把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了桌。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武玉紅介紹:“廚師根據老年人群體的身體狀況、飲食習慣,制定多樣化菜譜,既要豐富多樣又要健康營養,做到葷素搭配、口感軟嫩,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由于原有日間照料中心場地受限、功能偏弱,難以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求,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下,安吉村日間照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全面煥新。新的日間照料中心能容納上百名老年人同時用餐,設置了象棋桌、書法桌、健身器材,健康室采用醫養結合健康管理方式為老人們提供測量血壓血糖、講解保健知識等免費醫療服務,理發室里能夠給老人們提供定期理發的免費服務……
熱留村在道路提質工程中,將7個村民組的田間生產道路全部進行加寬整平,打通了群眾生產生活的“毛細血管”和“最后一公里”。該村村民趙秉龍有20多畝地在東山嶺的山上,以往由于路窄坡陡,農機上不去,春種秋收全靠人力。他說:“以前收一季玉米,先后得20多天,現在路寬了,收割機下了地,一天就能收完。”
“幸福的成色必定有鮮明的民生底色。”古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超說,古陽鎮實施的一條條民生舉措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更有保障。
整合資源做融合 打造振興“新引擎”
今夏以來,古陽鎮的熱留村、凌云村,“村房短住”的鄉村旅游新業態正悄然興起,村民將閑置農房精心修繕,保留原生態鄉村風貌,配備基本生活設施,為城市游客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體驗。
游客可以侍弄一畦菜園,盡享采摘之樂;夜宿一方土炕,享受寧靜溫馨;聆聽雞鳴犬吠,漫步田間地頭,重溫記憶中的鄉愁。
熱留村村民李榮梅說:“我家閑置房屋收拾出來,讓城里人來住,品嘗家鄉菜,體驗農村生活,還能增加收入。”這種模式投資小、門檻低、體驗真,深受游客歡迎和村民認可。
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古陽鎮深挖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生態資源,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美麗鄉村煥發新的魅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與發展活力。
古陽鎮扎實推進凌云“精品示范村”和熱留“提檔升級村”建設,將其作為文旅融合的示范窗口,通過強化全域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徹底清理衛生死角,規范垃圾處理,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整潔優美、秩序井然的旅游環境,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打下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如何將豐富的靜態資源轉化為動態的發展優勢?古陽鎮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節慶賽事為媒,聚人氣、提名氣、促消費。古陽鎮成功協助組織“宏源杯”2025年古縣云頂小鎮徒步穿越賽、“古岳古樹杯·核桃采摘節健康跑”等賽事活動。賽道選用被譽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騎行線路的北凌線,跑友們穿梭于蔭涼核桃林,在感受運動激情的同時,也沉浸式體驗了凌云古村落之美與熱留關帝廟的歷史底蘊。來自霍州的跑友王文武贊嘆:“這是我參加的比賽中,生態環境最好的一次!”
賽事不僅推介了古縣“九個一”特色文旅資源,也將生態觀光、文化體驗、農產品推介與全民健身有機結合,拓展了“體育+”的多元功能。
——景區聯動串珠成鏈。古陽鎮充分發揮熱留關帝廟(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霍山老爺頂、云頂小鎮(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等核心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擦亮北凌線、古大線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這些線路如同美麗的珠鏈,將分散的景點、特色的村落、豐富的業態串聯起來,形成了集聚效應,打響了古陽文旅的整體品牌。
——文化節慶彰顯底蘊。古陽鎮連續舉辦兩屆“古縣古樹核桃文化藝術季”,聚焦“青核鮮享”,突出青皮核桃的時令之鮮,成為展示古縣“核桃之鄉”品牌形象、推動核桃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暮色中的云頂小鎮,燈光璀璨,帳篷錯落,營造出夢幻般的“綠野仙蹤”氛圍,讓游客流連忘返。
——民俗活動浸潤人心。古陽鎮緊扣春節、元宵節、豐收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策劃舉辦“村BA”“村晚”、趣味運動會、送戲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累計開展文藝匯演10場、送戲下鄉30余場、籃球比賽50余場,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鄉村的文化吸引力。一系列文旅活動以及物資交流會上搭建的農戶銷售平臺,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讓游客深度感受了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蝶變之姿,源于產業、民生、文旅“三駕馬車”的協同驅動、并駕齊驅;振興之路,成于三者之間的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如今的古陽鎮,發展勢能強勁澎湃,民生底蘊厚實溫暖,文旅活力蓬勃迸發,鋪展了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未來,更多產業富民的故事、民生暖心的場景、文旅出彩的篇章還將不斷上演,讓“產業興、百姓富、農村美”的愿景綻放光彩。
記者 柴云祥
圖片由柴云祥 古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