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苗到一粒果的科技躍遷
——解碼吉縣蘋果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2024年栽植的矮化密植示范果園,實現當年栽樹、二年掛果。

移動式升降平臺電瓶車,改變了以往攀梯采摘的工作模式,修剪、摘果、運輸一體,方便又安全。

管護人員正在采摘“秦脆”蘋果。

壺口鎮蘋果產業基地蜻蜓顯著增多,正是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良性循環的直觀反映。

9月24日,吉縣蘋果“三新”示范基地,客商訂購的禮盒裝“秦脆”蘋果新鮮離樹。
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吉縣,在壺口鎮柏東村的新型矮化密植示范果園,蜻蜓成群結隊在低空追逐飛舞。在吉昌鎮上東村矮化密植示范果園,路邊姹紫嫣紅的波斯菊隨風搖擺,鵝黃、淺白的蝴蝶輕盈起落,枝頭紅彤彤不套袋晚熟蘋果從青綠葉片間“探頭探腦”,大自然的繽紛色彩與果農春華秋實的耕耘,在沿黃高原繪就了一幅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眼下,吉縣早熟蘋果已經售賣一空,中熟蘋果尚在樹梢就已被果商整園定購,晚熟蘋果綴滿枝頭,靜待晚秋變紅上市。果香四溢中,人們歡聲笑語、穿梭奔忙,果品市場上熙熙攘攘、車來車往……
2023年4月,吉縣在蘋果“三新”示范果園基礎上,以“四新工程”(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為延伸,因地制宜加速推進蘋果產業“二次革命”,持續建設蘋果矮化密植現代高效示范基地,記者曾走進基地果園進行采訪報道。時隔兩年半,吉縣“四新”示范果園已發展到近萬畝。金秋時節、瓜果飄香,示范果園現狀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2025年9月23日,記者再次來到吉縣進行回訪。
果園更新
從“三老”的“258”到“三早”的“123”
作為“中國蘋果之鄉”,吉縣蘋果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支柱和農民增收主渠道。歷經60余年的主推發展,吉縣部分傳統喬化果園“樹齡老、品種老、模式老”的現象日益凸顯,面對國內外現代化的生產管護模式,以及廣大消費者更多品種、不同口味、安全健康的旺盛需求,老果園顯得“力不從心”。
9月24日,結伴從縣城回東城鄉太和村的果農馮鵬立和馮萬高,路過柏東村矮化密植示范園時,又一次走進果園,查看果樹長勢、學習果樹管理經驗。
“去看看矮樹”已經成為吉縣無數果農的習慣,示范園自2023年建園以來,牽動了無數果農的目光。“吹牛,新栽果樹第二年掛果,就不可能!”這是大多數和果樹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果農的第一反應,其中也包括不少蘋果管護“技術能手”。今年8月份,眼瞅著新園矮化果樹新品種蘋果,地頭價6元/斤都供不應求。果農們從“不可能”到半信半疑,轉變到有事沒事經常到新果園轉轉,學習取經。
在壺口鎮太和村,馮鵬立打理著11畝果園,其中6畝老齡果園持續減產。“品種落后了,果子果形不好,果面出現條紋,顏色紅中帶青,賣不上價錢。”去年市場行情不錯的情況下,馮鵬立的果園收入不足10萬元。連年在管護上增加費用,辛苦一年下來,利潤卻越來越少。“我果園里半畝‘黃將軍’蘋果,產量越來越低,今年成熟后全是二級果(果實小、價格低),10多棵樹的蘋果賣了2500元,創新低。”果農馮萬高說。
“‘三老’低能果園改造,要經一輪‘258’才能完成,就是說,土地需要休耕2到3年,新栽喬化果樹需要5年左右才能掛果,至少需要近8年時間,才能重迎盛果期。”吉縣壺口鎮東城垣果樹站站長王軍鵬告訴記者。這就意味著,喬化果園喬化改造,相當于果農在近10年之久沒有了收入,果樹豐產前,還需要不斷花錢管護,造成果農“坐吃山空”。
反觀早果早豐早受益的“四新”果園,常年對示范果園進行技術服務的山東煙臺眾德集團工程師郝光,聯合集團技術人員,2025年8月15日至16日對壺口鎮下社堤村2024年4月種植的新品種早熟蘋果——大衛嘎啦進行了測產。經田間實測,平均單株產量7.31斤,按每畝栽植166棵計算,畝產1213.4斤早熟蘋果。以均價4元/斤計算,每畝收入5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新品種矮化密植果樹,在控花控果不影響果樹健康成形的前提下,第二年也有了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示范基地蜻蜓顯著增多,正是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直觀反映。蘋果園內植被豐富、水源充足,為蜻蜓提供了理想的棲息與繁殖環境。同時,園中適量的蚜蟲、葉蟬等害蟲,也為蜻蜓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
“吉縣認真落實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堅決扛起打造‘沿黃板塊增長極’使命任務,建立了蘋果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和優質品種研發基地、良種苗木繁育基地‘一院雙基地’,示范果園采用‘二脫一抗’先進苗木繁育技術,實現了果樹抗重茬、免休耕,‘一年栽植樹成形、兩年畝產超千斤、3至4年達豐產’,豐產期畝產可穩定在1萬斤左右。”吉縣果業中心主任陳園說,“當前,陜西和運城的從業人員都紛紛前來吉縣‘四新’基地考察。在全國主要蘋果產區普遍面臨‘老齡園更新’難題的局面下,吉縣種植模式的變革不僅是‘樹形’的改變,更是發展理念從‘重產量’向‘重效益’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變,在黃土高原地區,吉縣‘四新三早’蘋果現代化高效示范園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轉型升級
從 “平面浪費”到“三維高效”
傳統喬化蘋果園為避免樹冠交叉、爭奪陽光,株距需預留到3—4米,行間距一般都在4—5米,每畝僅能種植果樹30余株,加上樹下空地難以利用,地上地下都被喬化樹龐大根系和開闊樹冠“閑置”,土地實際用于“開花結果”的比例不足60%。
2024年,吉縣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年產量達25萬噸。如何在果園面積不增加,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每個果園、每畝土地的產出和產值,吉縣通過“四新工程”,從繁育苗木到培育新品種,做足了文章,給出了答案。
“從土地利用率上看,保守計算,在矮化密植連片果園中,每畝種植果樹150棵,1畝地約等于667平方米,相當于每棵果樹占地約4.447平方米;而傳統喬化稀植,按每畝種30棵計算,每棵果樹占地約22.23平方米。兩組數據對比,矮化密植方式相當于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倍(150÷30=5)。”在對吉縣“開花結果”的矮化密植示范園密切跟蹤下,吉縣蘋果產業協會會長楊朝輝給記者算了“三筆賬”。
“再從土地產出率上看,可以用產量來對比。參考中國蘋果主產區2024年的實際數據,管理良好的矮化密植果園,豐產期年均畝產可達3000—4000公斤。按15年豐產期計算,一畝果園15年總產量可達45—60噸。而傳統喬化果園,管理較好的情況下,豐產期年均畝產約2500公斤,按15年豐產期計算,總產量約37.5噸。在同等豐產年限下,矮化密植的單位面積總產量提升了20%—60%,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第三從產值上比較,不考慮矮化密植新品種迭代快、稀有新品種禮盒裝售價更高等因素,按近年產地均價4元/斤(即8000元/噸)計算,矮化密植果園15年畝產值共36—48萬元,傳統喬化果園15年畝產值共30萬元,這就得出,一畝果園整個生產周期內,矮化密植較喬化稀植提升了6—18萬元。更關鍵的是,矮化密植果園第二年即可掛果1000斤以上,第4年進入豐產期。而傳統喬化果園通常需6—8年才能進入豐產期。也就是說,在實際生產中,矮化密植較傳統果園提前4—6年就有了收益,縮短了回報周期,實際效益提升遠超單純產量的對比。”
“按每戶果農最少管理經營10畝果園計算,15年內,采用矮化密植模式可額外增收60-180萬元。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果農增收致富的關鍵路徑。”楊朝輝補充說。
吉縣吉昌鎮上東村怡然蘋果合作社的13戶果農,也是示范園“早果早豐早受益”的首批見證者。2023年,在吉縣縣委縣政府部署中,合作社把103畝傳統喬化稀植果園改造成矮化密植示范園。9月25日,在上東村百畝示范園里,合作社負責人曹平安說:“這園子去年就開始掛果,今年產量預計8萬斤,收入30萬元左右。你看這些新枝條,今年就可以看出一棵樹明年可以開多少花、結多少果,預計明年這個新園子的產量會到25—28萬斤,收入約100萬元。”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提升并非簡單的‘多種樹、多結果’,而是基于樹體形態優化和空間資源分配的升級,相互支撐、形成閉環。”郝光表示,矮化密植園緊湊,行間可套種矮稈作物,如豆類、牧草等,讓每一寸土地都服務于生產。同時,喬化樹需將大量養分用于樹干、枝條生長,矮化樹則能把養分集中供給果實,形成“低消耗、高轉化”,豐產期比喬化樹提前了3—4年。此外,掛果枝條集中在2米以下的“黃金區域”,果實受光均勻、著色一致,“三維高效”的模式讓示范園優質果率遠高于傳統喬化園。最為關鍵的是,通過砧木優化,矮化樹更抗寒、抗病,園區連片便于機械化、智慧化高效精準管護,產量穩定可控,避免了“大小年”現象,抗風險提高了,從業人員收入波動小,收益更穩定。
經吉縣果業中心統計,目前,吉縣早熟矮化密植的新品種大衛嘎啦,地頭收購價高達4—5.5元/斤,由于矮化密植采用了更多現代化、輕簡化、機械化技術,避免了許多繁重勞動,節省了繁雜開支,利潤更為豐厚。
共建共享
從“各管各”到“一塊田”
為加強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影響力,展示發展成果,分享建設和管理經驗,促進產品更廣泛推廣,9月25日,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在銀川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信息發布會。會上,山西省吉縣綠色食品原料(蘋果)標準化生產基地作為從全國范圍內邀請而來的7家之一,圍繞中心指定“基地聯農帶農,基地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吉縣副縣長杜秀敏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蘋果產業聯農帶農富農》為題,展示了吉縣“四新三早”新機制背后的產業振興密碼,介紹分享了山西經驗、臨汾路徑和吉縣模式。
“新技術帶來新氣象,新模式催生新機制,我們積極探索‘農戶+村委+公司’的新合作機制,即果農以土地入股,村集體申請政策補貼,公司統一管理。在收益分紅方面采取‘532’模式,把畝收益的50%給農戶、30%給企業、20%給村委。在‘532’模式的推行過程中,許多果農轉型為特聘技術人員或長期務工人員,逐步發展成為職業農民。他們在享受基本分紅收益的基礎上,還領上了固定工資,享受了企業保險。我們認為,‘532’模式正是把‘產業興農’的密碼具體體現在農戶的增收致富和生活改善上,是把‘共同富裕’的宏大藍圖一筆一畫繪在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理想的光芒照耀現實,杜秀敏的話音剛落,大家就報之以熱烈掌聲表達深深共鳴。
過去,傳統果園是果農在“一畝三分地”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今,吉縣通過“四新三早”模式和創新“532”分配機制,成功將這種分散經營轉化為規模化、標準化的“一塊田”管理。這不僅是形式的改變,更是從個體競爭到合作共贏的治理邏輯的升華,深刻踐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理念。
2023年,記者采訪壺口鎮柏東村果農陳武忠時,他是當地公認的果樹管護技術能手,當時,縣委縣政府號召改造老果園時,他毫不猶豫報名把自己位于柏東村的7畝果園納入連片改造區,還每天開著電動三輪車,在基地建設中出計出力。在他的影響下,親戚好友和同村果農等都加入進來,確保了示范園不會因個別果農不同意而不能連片建設。眼下,記者再次見到他時,他開著一輛白色的新能源長安面包車在園區穿梭。“我的舊面包車還在,這是公司專門配給我的新車。”除了“座駕”鳥槍換炮,他的身份現在是山西壺口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我現在除了果園收益可以分紅外,每月還能從公司領到6000元工資。”指著延伸向遠方、一眼望不到邊的示范基地,他說,“我帶8、9個人,就能完成這200多畝的果園管護,他們也都是柏東村果農,除了年底分紅,每年還能領到3—4萬元的工資。”
“在村子南邊,我還有30畝的喬化果園,和連片示范園(一塊田)比,喬化果園各管各太費勁了。”接手示范園管護后,“喬矮”對比,曹平安深有感觸,“僅不套袋就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喬化園一畝地的果園套袋需要4個人干一天,光工錢一天就是700多元,本地找不下人干的話,從外地找來的人還得管吃住。后期還需要分次卸袋,平時不管是冬剪、挖坑施肥、除草、疏花疏果、收果子,耗費大、成本大,就算是好果子趕上好行情,賣了好價錢,平攤一下費用利潤也低多了。還有就是喬化樹形高大,管護時需要搬著梯子跑來跑去,費時費力還不出工,每年都有人從梯子上掉下來摔傷的事。現在呢,新果園果樹行距4米株距1米,升降式移動平臺機開進來,機動人不動,就把活全干了。”
吉縣蘋果產業的“二次革命”,不僅鍛造了一支新型農業技術工人隊伍,更讓大家走出吉縣,以開闊的大市場視野,為發展“特”“優”產業開拓了新思路、新路徑。
為管理好果園,近幾年,曹平安常往山東、廣州、廣西、北京等地跑,學習技術、參加展銷、考察市場,跟蹤果品市場一線動態。“以前,不管是果農、果商還是消費者,只重視蘋果的外表,現在,人們更重視品質和安全。當下,市場對不套袋蘋果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套袋蘋果的光合作用會更充分,果實色澤自然、營養豐富、果香濃郁,口感更甜、更脆,產量也會更大,價格又適中,從果商到消費者都很歡迎,市場需求旺盛。”在上東村示范園里,曹平安告訴記者,“國內不套袋蘋果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目前山東煙臺地區不套袋蘋果種植面積已占總面積的30%以上,并呈上升趨勢。上東村2023年新建103畝矮化園,去年又通過老果園改造增加了210畝示范園。4—5年后,這些果樹豐產后,全部實行不套袋生產。”展望不遠的將來,曹平安笑容滿面、信心十足。
當前,吉縣正持續以“特”“優”戰略為引領,錨定“全國優質蘋果(標準)生產地”建設目標,深入實施蘋果產業“三品一標”提升行動,以科技引領優化品種,以創新驅動提升品質,以標準建設樹立標桿,全面推進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同時,不斷健全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著力打造綠色健康與共同富裕協同發展的“吉縣樣板”。
記者 姜秀麗 鄭紅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