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幫扶路 軍民魚水情
同心繪就山村溫暖底色
——駐臨61213部隊幫扶汾西縣僧念鎮仁馬莊村側記

走訪慰問

軍民情深

愛心義剪

修復設施

同上黨課

贈送藥品

振興援建

入戶問診

村民點贊
臨汾新聞網訊 深秋的呂梁山脈,如同一幅浸染了歲月筆觸的巨幅油畫,黃土高原的溝壑峁梁間,楊樹梢頭鎏金,柿子樹掛滿火紅的“小燈籠”。晨靄如輕紗般纏繞山腰,汾西縣僧念鎮仁馬莊村從靜謐中蘇醒。10月21日一大早,仁馬莊村的多名老人拄著拐杖站在村口,目光一次次掠過蜿蜒出山的水泥路,他們在等一群“穿軍裝的娃娃”。這個延續了十年的秋日之約,早已成為刻在村民骨子里的念想。
赴約 山鄉“親人”的再度歸來
駐臨61213部隊與仁馬莊村結識于十年前的深秋,2016年,仁馬莊村剛剛被確定為駐臨61213部隊的定點幫扶村。
上午10時許,熟悉的引擎聲由遠及近。當61213部隊的軍車穩穩停住,一抹流動的橄欖綠瞬間點亮了村莊的清晨。
“來了!咱們的親人來了!”
消息如溫暖的春風,瞬間吹遍山村的每個角落。村民們從屋里田間相聚在村委會,質樸燦爛的笑容掛滿每個人臉龐。女軍醫華姍跳下車,徑直走向等待的老人,“李大爺,天涼了,老寒腿得護好,這是預防感冒的藥。”“王大媽,上次說的降壓藥,您可記著按時吃,一天都不能落。”華姍一邊分發藥品,一邊熟絡地叮囑著。十年來,她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仁馬莊村,卻能清楚地說出很多老人的健康狀況。她的叮嚀不像醫囑,更像遠行歸來的兒女對長輩的嘮叨。十年的時光,讓她從一個記名字需要看花名冊的年輕軍醫,變成了能清晰說出每位老人病史和習慣的“家庭醫生”。
59歲的村民賈建英剛剛測完血壓,顯示一切正常,她長舒了一口氣。“這幾天有點頭暈,擔心是血壓高引起的,部隊的醫生給做了檢查顯示都很好,我也就放心了,他們還免費送了很多藥,叮囑我多休息,我心里特別暖。”話音未落,賈建英已紅了眼眶,“我們家的老人也受到了部隊的關照,這幾年的家庭用藥都是部隊送的,這份情誼我們深深地記在了心里。”
情暖民心,情意綿長。此刻,村委會院子里的理發攤兒也早已擺開。電動推子的嗡嗡聲,伴著戰士與鄉親們家長里短的嘮嗑,合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80歲的張英海老人輕輕撫摸著剛剛剪好的銀發,眼角的皺紋里都漾著笑意:“這些娃娃的手藝,一年比一年好嘞!”他還記得十年前第一次為他理發的是個靦腆的新兵,如今已成長為一名沉穩的老兵,“去年他來,還給我看他娃娃的照片,小娃娃虎頭虎腦,跟他一個樣,親的嘞!”
深耕 “輸血”到“造血”的溫暖蝶變
在煥然一新的村黨支部活動室,該部喬宇鵬正聯合仁馬莊村黨支部,共同開啟一堂《我們為什么要隆重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黨課,喬宇鵬的聲音沉穩有力,黨員們聽得入神。“我們的幫扶要從扶志上入手,激發村黨委領導班子干事創業的斗志,將抗戰精神融入幫扶工作與鄉村振興工作中來,久久為功,一定能擘畫出更加富強和美的幸福生活藍圖。”
與此同時,61213部隊還為仁馬莊村送來了農業類、養殖類書籍,養羊大戶黃虎明抱著書籍,高興得合不攏嘴。“前幾年部隊來村里教我們養殖技術,今年又給我們送養殖書籍,我也在部隊的幫扶下,羊群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幾只到現在的300只,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如今忙不過來的黃虎明還聘請了5名村民幫忙養羊,“村民一個月在我這兒既能掙到工資,也不耽誤自家農活兒,大家都干勁十足。”說起這些,黃虎明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不遠處的羊圈里傳出了幾聲咩咩叫聲,“新生了好幾只小羊羔,等到過年長大后又能賣個好價錢。”
站在山頂,一片片藍色的光伏板在秋日下泛著金屬光澤,如同給這片黃土地披上了致富的鎧甲,也成了仁馬莊村村集體經濟的“陽光存折”。“我們村通過光伏項目和養羊產業,每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40余萬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感更足了。”仁馬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建斌坦言。
因部隊的幫扶,仁馬莊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吸引了呂梁市文水縣的一家養牛企業先后多次前來考察,合作意向很大。“這都得益于部隊的幫扶和上級政府的領導,我們積極回應,爭取讓合作項目早日落地。”黃建斌說,“只要有需要,部隊總是盡最大可能給我們提供幫助,今年又送了一臺價值16萬元的挖掘機,我們一定利用好優質資源,克服困難阻礙,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滋養 雙向奔赴的深沉愛意
在結對幫扶的十年時間里,部隊幫助仁馬莊村平整了村里的道路,給予了產業發展的原始資金,布局了產業賽道,也夯實了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底氣。
回首來路,該部領導宋兵感慨萬千:“剛開始,我們以為幫扶就是送米送面送溫暖。后來才發現,真正的溫暖,是點燃他們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火種,是幫他們長出自我發展的‘翅膀’。”
在仁馬莊村,你問孩子們長大想干什么?大多數孩子的夢想都是當一名解放軍。他們說,“要像解放軍叔叔一樣,保衛國家,幫助更多的人。”
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龐晶晶從高中起便接受部隊幫扶,今天得知“親人”到訪,無法當面表示感謝的她給媽媽發了這樣一段話,并再三囑咐媽媽一定要當面念給“親人”聽。“小時候我會抱怨為什么生在大山,目之所及,皆為荒涼。直到中學,我遇到了你們,一群‘最可愛的人’,你們總說,知識能改變命運,也能改變家鄉。你們用行動點亮了我前行的路,鼓勵我勇敢追夢。那一刻,我感謝貧窮,因為它鍛造了我敢于面對和勇于承擔的勇氣,如今我在你們的資助下順利升入大學,我也一定不負光陰,不斷充實提升自己,不辜負你們的期望,努力成長為‘贈人玫瑰’的人,將你們的愛傳遞下去,謝謝你們,61213部隊的所有官兵。”
希望的火種終成燎原之勢。十年來,部隊先后資助仁馬莊村的困難學生20余名,其中17人已畢業工作。“這份情誼,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一場深沉的雙向滋養。”宋兵動情地說。
在83歲的村民陳三會家中,部隊官兵坐在炕頭和他嘮家常,陳三會的老伴兒卻忙碌地將一籮筐的蔬菜和雞蛋裝滿,想送給官兵。“每次都來家里給我們送東西、還給上門看病,但就是啥都不要不拿,我們這次專門攢了好幾天的土雞蛋,要拿給他們吃。”
74歲的黃元旦腿腳不便,但他的身體情況一直是部隊官兵放在心間的牽掛。得知官兵今天要來,他提前招呼老伴熬一鍋小米粥,“娃娃們大老遠來看我們,我得讓他們有口熱湯喝……”那一刻,鋼鐵般的官兵們也紅了眼眶。他們守護的,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振興 攜手共繪鄉村新畫卷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61213部隊的幫扶隊伍沒有撤,情誼也沒有斷,順勢轉向了更為廣闊的鄉村振興新征程。漫步今天的仁馬莊村,貧困已是遙遠的記憶。硬化的道路連通了家家戶戶的希望,太陽能路燈照亮了夜歸人的幸福,文化廣場上洋溢著歡聲笑語。202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1.35萬元。
但比物質變化更動人的是精神的重塑。村里有了志愿服務隊,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牌桌子冷清了,農家書屋和技能培訓班熱鬧了。
“部隊幫扶這十年,幫我們拔掉了窮根,更扶起了我們的志氣和腰桿!”村民毛愛青的話,道出了所有仁馬莊人的心聲。
十年間,駐臨61213部隊累計為仁馬莊村投入幫扶資金180余萬元,幫助村里培育起多個特色產業。“今年,我們不僅帶來了驛站建設所需的各類物資,還送來了常用藥品。希望能切實解決鄉親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安心、更踏實。”該部楊德彪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產業興旺、安居樂業的目標持續發力,助力幫扶村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為駐地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貢獻駐臨部隊力量,也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奔涌動能。”
魚水情深,攜手同行。“在鄉村發展的關鍵時期,61213部隊主動對接需求,為村里修路、改善基礎設施,幫助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拓寬了增收渠道。他們還時刻關心村民的生活冷暖,多次組織愛心義診、慰問困難家庭、資助貧困學生,用溫暖和關懷點亮了鄉村的希望。 我們的村容村貌有了顯著變化,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有了實實在在的提升。”黃建斌表示,“未來,我們將在61213部隊的幫扶下,在上級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指引下,把仁馬莊村建設得更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約定 寫在大地上的深情詩行
日頭偏西,一天的忙碌接近尾聲。官兵們開始收拾器材,村民們卻圍了上來,不由分說地將自家的農特產品往戰士們懷里、車里塞。
“娃娃們,一定吃了晚飯再走!”
“大娘,我們有紀律,心領了,下次再來看您!”
推讓之間,是濃得化不開的魚水親情。那份情,比呂梁山的泥土還要厚重。村口,部隊領導與村干部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已經在規劃著明年的藍圖:培育新產業、引進新項目……
“十年了,你們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黃建斌的聲音有些哽咽。
“黃書記,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仁馬莊,永遠是我們的牽掛。明年,我們一定還來!”宋兵的話語斬釘截鐵,溫暖而堅定。
暮色四合,軍車緩緩駛離。村民們久久站立,望著官兵遠去的背影。山風拂過,山路兩側的枝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吟唱一首傳唱了十年的深情歌謠,又仿佛在默默倒數,期盼著下一個秋天,那場鐫刻在時光里的金色約定。
記者 趙 俊 王 凱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