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細化舉措抓落實 以釘釘子精神求實效
崔紹民調研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崔紹民在市生態環境局堯都分局監控中心了解監測設備運行等情況。劉凱杰 攝
10月13日,堯都區委書記崔紹民深入基層一線,就清潔取暖、工地揚塵、環境監測、大氣污染防治及水環境治理等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生態環境治理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統一,以精細化舉措抓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求實效,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民生福祉。
在縣底鎮黃寺頭村,崔紹民走進居民家中,實地查看清潔取暖設備安裝進度,詳細詢問日常運行費用、補貼政策落實等情況,深入了解清潔取暖工作推進實效。他強調,推廣清潔取暖是改善空氣質量、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深刻認識做好清潔取暖改造工作的重要性,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對接,加快施工進度,確保補貼政策精準高效落實到位,讓群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舒心;要主動當好政策“宣講員”,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和解讀,從群眾需求出發分類施策,讓群眾切實享受到清潔、溫暖、便捷的供熱服務。
在中環天悅小區施工現場,崔紹民重點檢查揚塵管控措施落實情況。他要求,施工單位必須壓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保要求,全面落實“六個百分百”揚塵防控標準,同時,要規范施工流程,確保安全培訓到位、防護措施齊全,堅決守住生態環保與安全生產“雙底線”。
在市生態環境局堯都分局監控中心,崔紹民詳細了解監測設備運行、數據采集分析等情況。他強調,全體干部職工要繼續發揚“不怕苦、不怕累、敢打勝仗”的奮斗精神,以精準監測數據為支撐,強化環境質量動態研判,為生態環境治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要錨定“堅決退出倒十”工作目標,進一步細化管控措施,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環保生產要求,持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在啟星學校國控監測點,崔紹民聽取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情況匯報。他表示,相關部門要加強精細化管控,排查整治餐飲油煙、道路揚塵等潛在污染源,以點帶面推動全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質增效。
在臨汾市第三污水處理廠、第一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項目現場,崔紹民詳細了解了尾水凈化流程、處理能力及水質達標狀況。他強調,尾水人工濕地項目是污水處理的“最后一道防線”,對改善水環境至關重要。要科學優化水生植物結構,選擇適配性強、凈化效果好的本土植物,提升尾水吸附降解能力,同時營造層次豐富的濕地生態景觀;要加快完善周邊步道、標識、綠化等配套設施,讓項目既發揮環境效益,又為群眾提供親近自然的“生態空間”,真正將其打造為兼具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精品生態工程。
隨后,崔紹民前往屯里鎮北焦堡村,實地了解澇洰河公園水質提升項目試運行情況。他要求,相關部門要持續優化運維方案,動態跟蹤水質變化,及時優化凈化工藝與管護方案,鞏固水質提升成效,著力打造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
聚焦智能化建設 發展新質生產力
于樂調研煤礦安全生產和經營情況

▲于樂在山西焦煤集團汾西礦業四通煤業公司調研煤礦安全生產和經營情況。趙浩 攝
10月8日,堯都區委副書記、區長于樂深入山西焦煤集團汾西礦業四通煤業公司,調研煤礦安全生產和經營情況。
調研過程中,于樂一行實地考察了企業生產指揮中心,通過現場觀摩、調閱監控數據、與技術人員深入交流等方式,詳細了解企業智能化礦井建設進展及運行成效。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他認真聽取了企業負責人關于生產經營情況的匯報,詳細了解了企業員工人數、日產量、生產成本、運輸車輛配置、物流體系運行等方面的情況,并就企業當前面臨的發展瓶頸進行深入探討。
于樂強調,安全生產是煤礦企業的生命線,企業要在做好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改造和建設,以智能化建設為抓手,努力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要深度挖掘、系統分析發展需求,主動與供應企業進行溝通交流,積極引進使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要加強人才培養,開展智能化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為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煤炭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屬地及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在清潔運輸、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加強指導服務,確保各項措施落實落細。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推進會召開
10月10日,堯都區召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推進會,聽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匯報,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
會議指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保障發展用地需求、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事關全區長遠發展大局。各級各部門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上來,以責任壓實、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保障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實效。
會議強調,相關部門、鄉鎮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強化部門聯動,全面摸清轄區各類土地資源現狀,建立動態更新臺賬,為科學規劃提供堅實數據支撐;要嚴格對標政策要求,全面精準掌握國家及省市關于土地綜合整治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標準,確保規劃編制、項目實施全流程合法合規;要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統籌布局,立足全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生態保護實際需求,科學統籌農業、生態、建設三大空間布局,推動土地資源向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集聚,著力提升方案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要創新運作模式,堅持市場化、規范化導向,規范項目投融資、建設運營等機制,在提升整治工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汾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項目推進會召開
日前,堯都區召開汾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項目推進會。會議聽取了相關部門和設計單位關于項目可研報批前置條件、立項進展、手續辦理、土地征收等情況匯報,安排部署了下一步重點工作。
會議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汾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推進項目建設的責任感與緊迫感。要壓實工作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明確任務清單與時間節點,針對可研報批、土地征收等關鍵環節建立“專人盯辦、專班推進”機制,主動對接上級部門,打通手續辦理中的堵點難點,確保各項工作高效銜接、有序推進。
堯廟鎮開展“三個十小事”宣傳志愿服務
“媽媽,這棵‘文明樹’上的字我都認識!”在堯廟景區廣場,一位小朋友正興致勃勃地指著樹形展板認讀。國慶節期間,堯廟鎮通過“文明樹”“健康樹”“環保樹”等特色展板,持續開展“三個十小事”宣傳活動,讓文明理念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傳遞。
堯廟鎮除了組織志愿者在堯廟、動物園等景區開展“三個十小事”宣傳服務活動外,還組織志愿者為外地游客提供旅游咨詢、路線指引等貼心服務。“三個十小事”宣傳引導和貼心服務,不僅有效提升了景區的文明秩序,為游客創造了更加舒心、有序的旅游體驗,更將文明倡導融入旅游服務的各個環節,使文明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到文明新風的溫暖力量。
倉頡社區舉辦安全讀書分享會
10月15日,鼓樓西街倉頡社區組織開展了“以書為燈塔,照亮安全路”安全主題讀書分享會,聚焦老舊小區治理難題,通過集中學習、案例研討,著力提升社區安全治理水平。
活動中,社區干部與黨員代表共同研讀《社區安全治理手冊》《老舊小區風險防控指南》等專業書籍,重點圍繞老舊小區電線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獨居老人安全保障等突出問題展開深入研討。在案例研討環節,社區干部和黨員代表針對近期巡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對照專業書籍中的理論方法進行深入剖析。“《社區應急管理手冊》中提出的‘風險分級管控’方法,為我們優化巡查工作機制提供了專業指導。”一名黨員代表在分享學習體會時表示。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式,大家對老舊小區安全管理的系統性和專業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汾澤社區:環保科普“走新”更“走心”
近日,一場以“‘棋’樂無窮綠色行、舊物新生好家風”為主題的環保活動,在堯都區水塔街汾澤社區濱河灣小區幼兒園開展。
此次活動通過“趣味游戲+親子實踐”的創新形式,讓環保知識從“紙上”走進“生活”。活動現場,三類出行棋游戲成為科普“新載體”。垃圾分類、“環保十小事”、“公民十條”主題出行棋前,居民們圍坐在一起,在社工與巾幗志愿者的講解下,輕松掌握垃圾分類標準、日常環保微行動及公民生態義務,打破了傳統環保科普的枯燥感。參與活動的居民劉先生坦言,這次活動讓環保真正融入家庭日常,也成為家風里的新元素。
田間地頭搶收忙

搶收現場
10月中旬的臨汾堯都,連日的陰雨導致田間土壤含水量持續攀升,玉米秋收進入“搶時”關鍵期。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里,堯都區農機中心的工作人員化身田間地頭的“主力軍”,從農機設備調度到作業安全守護,為秋糧豐收筑牢堅實防線。
走進土門鎮的田野,搶收的忙碌景象撲面而來。農戶們身披雨衣手工掰棒,農機手檢修設備在稍干爽地塊進行搶收作業,而堯都區農機中心安全教育股室的工作人員,則穿梭在田間與農機之間,逐一排查濕滑作業環境下的安全隱患,“多查一處,農戶的收成就多一分保障”,他們的話語里滿是責任。
天氣變化是秋收工作的“晴雨表”,為精準應對天氣變化對秋收的影響,堯都區農機中心與氣象局建立實時聯動機制,預警信息一發布,農業技術人員便第一時間走進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糧食通風處理,“剛收獲的玉米水分含量高,每隔兩小時翻一次,避免堆捂發熱導致霉變”。不僅如此,為解決糧食晾曬難題,各村充分利用閑置廠房、村級文化廣場等場地,設置了多個臨時晾曬點,讓農戶的糧食有處可曬。烘干企業更是開足馬力,24小時不間斷作業,持續運轉的轟鳴聲,成為糧食減損的定心丸。“只要農戶有需求,我們隨時接收,絕不讓一粒糧食因霉變浪費。”烘干企業負責人的承諾擲地有聲。
這場搶收戰的背后,是一套高效運轉的保障體系。堯都區提前印發《農機化生產作業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成立專項調度小組,通過電話、微信群實時掌握各鄉鎮收割進度與農機需求,協調跨區域農機支援,形成“人歇車不歇” 的攻堅態勢,最大限度提升了秋收效率。
陰雨天氣仍在持續,但全區玉米搶收工作始終保持高效推進節奏。接下來,堯都區農機中心將持續關注天氣變化,優化農機調度方案,同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開展秋收后播種指導,確保“秋收”與“秋種”無縫銜接,全力保障全年糧食生產穩定。

近日,堯都區雙擁社區聯合臨汾市第二人民醫院在此開展義診活動。據市第二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義診醫院特意組建了涵蓋14個科室的專家團隊,就是想把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居民家門口,讓更多人享受到更精準的醫療服務。
堯都區第二期專家人才大講堂開講
10月10日,堯都區第二期專家人才大講堂在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學院順利開講。本次活動特邀區委聯系優秀人才李永秀,圍繞“如何撰寫高質量新聞稿件”作專題授課。全區各鄉鎮、街道公文寫作人員參加培訓。
教學中,李永秀重點講解了消息與通訊兩類新聞稿件的寫作方法。他以“倒金字塔結構”為基礎,結合多個實際案例,解析消息稿的標題、導語與主體撰寫要點,提醒避免絕對化表述與模糊用詞,提倡以具體數據增強說服力。針對通訊稿,他提出“采訪提綱先行、細節故事為魂、反復修改提質”的寫作路徑,通過《山西日報》刊發的堯都區招商引資等案例,闡釋多場景采訪與分層標題的構建技巧,并強調場景描寫與人物對話對增強報道感染力的作用。
談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李永秀提出“三心”理念——有心發現線索、用心挖掘細節、耐心打磨稿件,與新聞宣傳“四力”要求相呼應。他鼓勵學員深入基層,積累鮮活素材,聚焦“新舉措、新亮點、新成效”,同時嚴守政治導向,傳遞正面聲音。他還建議學員合理運用“文心一言”“豆包”等AI工具輔助寫作,提升效率,但強調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僅供參考,高質量稿件仍需采訪支撐與人工精心打磨。
互動環節中,李永秀針對學員提出的寫作難點逐一解答。學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努力撰寫有深度、有溫度、有影響力的新聞稿件,講好堯都故事,傳播堯都聲音。
堯都區圖書館
解鎖沉浸式文化新體驗

“瑜伽+閱讀”活動現場
為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國慶長假期間,堯都區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打破傳統閱讀場景局限,積極探索“沉浸式文化服務”新形式。將“瑜伽”與“經典閱讀”相結合,把優質文化資源延伸至社區“家門口”,以“沉浸式文化服務”為居民帶來全新體驗。此次推出的“瑜伽+經典閱讀”活動,將舒緩的瑜伽練習與內涵深厚的國學經典相結合,既滿足了居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又讓國學經典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日常生活。
活動現場,居民在專業瑜伽老師的指導下舒展身心,隨后伴著輕音樂聆聽經典誦讀,在動靜結合中感受文化與健康的雙重滋養。這種創新服務模式不僅拉近了圖書館與居民的距離,更讓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受到社區居民廣泛好評。
堯都區圖書館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創新服務方式,推出更多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讓書香與健康融入社區日常。
文圖除署名外由堯都區新聞傳媒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