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四大板塊唱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蒲縣被子垣有機生態果園

致富大棚

現代農業示范園

薛關觀光采摘園

直播助農

規模化肉牛養殖

和美鄉村“新顏值”
今年以來,蒲縣聚焦“建設沿黃板塊區域中心、打造增長極”目標定位,壓實責任,提升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大力發展“特”“優”農業,優化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筑牢基礎,完善服務體系,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活發展動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振興。
壓實責任,提升生產能力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責任。制定下發了《蒲縣2025年全縣糧油生產目標的通知》《糧油單產提升示范基地實施方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細化分解任務,將糧食生產面積落實到村、到組、到戶,壓實糧食生產責任,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和部門的職責分工,示范目標,示范內容,形成了工作合力。2025年全縣共播種糧食面積23.97萬畝,超額完成了上級指標任務1.45萬畝。
政策捆綁集成,惠農助農。嚴格落實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和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全面實施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技術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縣耕地地力補貼農戶17331戶,補貼面積21.93萬畝,補貼資金1469.33萬元;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5.39萬畝,玉米完全成本險全覆蓋,進一步降低農民生產成本。
做實技術服務,助力增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組建了由農技、植保、土肥等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服務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采取群眾或主體“點單”,包聯農技人員“接單”,集中培訓、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全縣共培訓指導糧農3000余人次。制定防災減災措施,編制了《2025年梨果產業、設施蔬菜大棚預防“倒春寒”的措施》《防汛抗旱工作增收措施》等,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堅守耕地紅線,落實面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整治“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充分發揮“田長制”網格員作用,壓實耕地保護“最后一公里”責任,實現塊塊耕地“有人管”“管得好”;利用高點視頻、無人機等監控技術,全天候、全方位、全時段掌控耕地資源實況,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快處置。
“特”“優”發展,優化產業升級
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全縣新發展設施蔬菜20畝、特色露地蔬菜9200畝、設施水果300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01萬畝,中藥材春播面積1150畝。引進社會主體托管玉露香梨3000畝,打造高品質玉露香梨生產基地、農旅融合園區。
推動畜牧業增量提質。引進落地大禹生豬一體化智慧養殖項目,總投資9億元,目前一期已經開工,3座繁育廠房10月投用,出欄仔豬20萬頭。持續實施肉牛增量提質行動,在一期獎補700萬元的基礎上,二期獎補資金800萬元,補貼新生犢牛5502頭,母牛參保數9271頭,兩項補貼共計6251164.5元,通過見犢補母、金融支持、數字耳標、凍精支持,確保能繁母牛存欄在現有基礎上增長10%,目前全縣肉牛存欄達到2.6萬頭。
推動農業產業品牌化發展。積極推薦茂洲牛肉、華堯酒、森隆山楂、御津龍山泉水等特色產品入選“臨汾優選”區域公用品牌,被子垣蘋果、玉露香梨認證為“圳品”。縣生態產品研發中心的維納斯蘋果、富士蘋果、玉露香梨、桃通過綠色產品認證。
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新認定龍頭企業市級2家,全縣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9家,創建示范合作社5個、示范家庭農場3個。上半年,全縣縣級以上龍頭企業收入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13.9%;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3.3億元,同比增長10.6%。
加快智慧農業示范創建。根據蒲縣梨果業和漁業發展實際,集成應用適宜的信息化技術裝備,因地制宜推進多樣化的智慧農(牧、漁)示范園區(基地)創建,實施蒲縣智慧果園示范園區(基地)蒲縣有機果業智慧化及全產業鏈建設項目,智慧漁業示范園區(基地)蒲縣古坡村智慧漁業養殖項目。蒲縣被子垣有機果業智慧化及全產業鏈建設項目被確定為市級智慧農業示范創建項目,8月9日已開工,預計年底完成。
筑牢基礎,完善服務體系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以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為抓手,打造“樣板間”。圍繞“點上重點打造,精品示范,線上連片打造,帶狀發展,面上全面整治,整潔有序”目標,梯次推進精品示范村、提檔升級村創建。建成精品示范村4個、提檔升級村20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依托化樂古村落,連片打造集紅色旅游、種植養殖、屠宰加工、倉儲物流等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立足薛關村鄉村振興示范村,依托蒲縣現代農業示范園,以“科技創新、示范驅動、智慧引領”為總體路徑,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裝備為支撐,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統籌利用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人居環境改善專項資金、縣級配套等資金加強對示范村創建資金投入,今年共投資6800余萬元,建設實施產業園修繕改造工程、公共衛生間改造、街道修繕改造工程、景觀綠化等重點項目44個,提升了整體面貌;統籌用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繼續實施5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加快建成一批產業強村、生態靚村、文旅新村,全力打造礦區人居環境暨生態修復治理樣板。
抓好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新空間”。“四好農村路”建設方面,全縣年度建設任務6條,總里程為19.198公里,已開工5條,1條正在項目前期準備工作。農村供水保障方面,規劃設計2025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工程總投資為676.61萬元,對全縣5個鄉鎮24個行政村19個供水工程54個自然村進行維修改造,涉及人口5517戶18178人,保證供水安全。為提高規模化供水率,實施黑龍關集中供水工程規模化建設,達到“千噸萬人”供水工程;實施城鄉一體化工程,將薛關集中供水工程并入縣城自來水公司管網。義務教育均衡創建方面,在城關小學原址新建崇文小學、新建錦繡小學,預計2025年12月投用。農村危房(抗震)改造方面,將178戶農村低收入群體納入住房保障范圍,目前開工177戶,竣工166戶。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方面,全縣已建成公用充電樁50臺、充電站23家,8個鄉鎮100%全覆蓋。
以鄉村善治為引擎,激活“動力源”。把“黨建+鄉村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整體謀劃,啟動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儲備三年行動計劃”,打造過硬基層干部隊伍;健全村級組織減負常態化機制,加強農村“三資”監管;發揮蒲縣“道德銀行”積分管理引領作用,堅持“黨建+鄉村治理”,縣財政每年拿出300余萬元的專項經費,保障“道德銀行積分超市”運轉。實施黨員干部“吹哨報到”,組織群眾參與“道德銀行+”系列活動,引導黨員、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黨群同‘行’·善治蒲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入選省農業農村廳“耕耘者”振興計劃培訓課程。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綜合治理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上半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0場次,免費送戲下鄉42場,免費電影放映600場、學校放映46場。
深化改革,激活發展動力
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堅持“大穩定、小調整”,有序推進山中鄉整鄉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開展地籍調查,分類化解矛盾問題。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動土地流轉有序。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25年共培育項目34個,實施項目28個。全縣6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49萬元,30萬元以上村達38個。
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專項治理,推廣應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測平臺。實施10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項目,項目總投資712.97萬元。截至目前共排查問題合同5份,化解債務721萬元。
加大鄉村人才培育力度。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蒲縣農業龍頭企業帶頭人“頭雁”3人,畜牧產業“頭雁”3人。強化農民技能培訓,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240人以上。
(張鵬)
圖片由蒲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