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氣十足的“人民公社大食堂”

復古懷舊的“80年代婚禮秀”

紅色打卡地 精神加油站

香氣四溢的美味油糕

詩猜燈謎 喜笑顏開

情聚福地 共鑒大賽

趣味陳列 花式合影

鄉鎮特產 集中亮相

家國同慶 相聚寨圪塔
臨汾新聞網訊 金秋送爽,雙節同慶,浮山縣寨圪塔康養景區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旅盛宴。紅旗招展,歌聲飛揚,這片蘊含紅色基因的綠水青山煥發出蓬勃生機。
八路軍總部路居舊址前,研學的孩子們凝神聆聽革命故事;扁擔精神紀念館內,游客在滄桑實物中感受奮斗歲月;中秋祈福區,火紅祈福帶載滿對家國的深情祝愿;傳統手藝坊里,歡聲笑語與濃郁節日氛圍交織彌漫。供銷小鎮重現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更是人氣十足,兩元一碗的真材實料燴菜,讓八方游客真切感受到了浮山人民的質樸情懷。
為期八天的“多彩寨圪塔 家國共此時”系列文旅活動近日圓滿收官。本次活動精心打造的“紅色記憶”、“月滿福地”、“扁擔記憶”等八大主題,成功將紅色歷史、生態康養與民俗文化創新融合,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紅色足跡喚醒山水記憶
秋雨綿綿,云霧繚繞。假日期間的寨圪塔康養景區,在連綿細雨中迎來了一批批追尋紅色記憶的游客。這片土地承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這里曾是八路軍總部路居舊址,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運籌帷幄,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印記。這些革命遺址經過精心修復保護,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的生動課堂,彰顯了革命精神強大的生命力。
盡管假期天氣不佳,但景區內人氣不減,森林覆蓋率高達66%的景區在雨水的浸潤下,空氣格外清新,為游客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感官體驗。10月1日上午,一支由本地學生組成的研學隊伍踏著濕潤的石板路,開始了他們的紅色記憶尋訪之旅。研學團組織者王豐茂表示:“特意選擇在國慶期間組織這場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們在紅色遺址的實地探訪中,切身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學生們走在紅色小鎮的石板路上,親身體驗那段艱苦而光輝的歲月。一位參與研學的中學生李宇宸感慨道:“在浮山八路軍路居舊址,一塊塊無聲的展板,為我講述了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我眼前仿佛浮現出他們懷抱鋼槍、和衣睡在屋檐下的身影。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真切體會到了人民軍隊嚴明的紀律和樸素的作風,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這種對紅色記憶的傳承與弘揚,正是寨圪塔景區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所在。
在紅色祈福區,被雨水浸潤的祈福帶如火焰般在枝頭躍動,絲帶上寫滿的“愿祖國繁榮昌盛”等祝福語,與研學活動傳遞的紅色精神形成深刻共鳴。景區深挖紅色文化內涵,不僅保留了革命遺址的原真性,更通過創新表達方式,讓紅色故事可感可觸。通過建設紅色記憶館,以數字化手段展示革命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這些創新實踐讓紅色文化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傳承,從歷史記憶轉化為當代價值。
與此同時,在山水小鎮的“月滿福地”民俗體驗區內的詩詞品讀與燈謎競猜活動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參與,展現出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景區內的有機融合。
景區內的文化體驗活動更是將這種融合推向更深層次。縣文化館演職人員張馨予和李向妮、劉璇以“時空引路人”的身份,在景區各處開展進式表演。“我們打破了傳統舞臺的界限。”張馨予說,“整個景區都是我們與游客共同演繹的舞臺。”在供銷小鎮的街道上,《歡迎來到80年代》《懷舊婚禮秀》等劇目與游客自發參與的迪斯科舞步相映成趣,實現了歷史記憶與現實體驗的無縫銜接。
這種沉浸式體驗在供銷小鎮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得到完美呈現。寨圪塔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康忠懷介紹:“我們特意搭建這座臨時食堂,以低于成本價的方式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燴菜,既是對游客的真情回饋,也是對那段艱苦歲月的真誠致敬。”
游客吳國慶激動地說:“這頓飯是我吃過最滿意的生日餐!以前我也在公社吃過飯,這次又讓我重溫了年輕時的記憶。”他的眼角閃著淚光,那不僅僅是對美食的滿意,更是對一段青春歲月的深切懷念。
據介紹,為確保游客在陰雨天氣中依然能獲得優質體驗,來自全縣多個單位的工作人員以及寨圪塔鄉黨委政府全員堅守崗位,從游客引導到安全巡查,從餐飲服務到應急處置,構建起全方位的服務保障體系。工作人員穿梭在景區各處,用細致周到的服務讓游客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紅色文化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而更多的探索與創新仍在繼續……
傳統技藝飄香市集煙火
步入寨圪塔康養景區的街巷,那段烽火歲月的紅色記憶還在腦海中回蕩,轉過街角,一陣熟悉的食物香氣撲面而來——這是屬于景區的另一種“人間煙火”。10月5日,山水小鎮廣場因一場飽含溫度與匠心的月餅大賽而氣氛沸騰,來自“浮山味道”美食匯的重頭戲正在此如火如荼地進行。
上午10時許,浮山縣廚師協會負責人楊建鋒及評委組一行人穿梭于各個參賽臺之間。他們目光專注,仔細檢視著選手們的每一個動作,從餡料的揉捏到面皮的舒展,不放過任何細節。“這次全縣7個鄉鎮的代表隊都拿出了看家本領。”楊建鋒表示,“比賽過程從自制的餡料,到和面時的手上功夫,再到最后的烤制,每一個環節都透著‘廚師之鄉’獨有的匠心。”隨后,他宣讀了嚴苛的評分標準:外觀要求“美觀、飽滿、花紋清晰、色澤均勻”;口味需達到“口感細膩、醇厚、甜度適中”;而創意,則要“在口味、造型或工藝上有所創新,能體現時代特色與文化內涵”。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對浮山美食傳承與未來的集中檢閱。
賽場之上,一個個月餅展示猶如微縮的創意工坊與技藝秀場。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月餅參賽作品:有融合了現代設計感的IP元素月餅,有如調色盤般用純植物色素渲染的彩色月餅,更有以磅礴氣勢吸引全場目光的巨型月餅。選手們手法嫻熟,指尖翻飛間,制餡、包餡、壓模、烘烤,一道道工序如行云流水,那專注的神情與精準的動作,為每一枚月餅注入了靈魂,無聲地訴說著浮山月餅制作的獨特工藝與代代相傳的匠心。
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響水河鎮拔得頭籌,寨圪塔鄉與北王鎮并列第二。然而,勝負之外,這場比賽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展望未來,楊建鋒表示:“我們將以美食為紐帶,推動浮山味道與鄉村旅游、田園風光深度融合。這不僅能弘揚我們的飲食文化,更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最終讓這門‘舌尖上的手藝’,轉化為父老鄉親的‘口袋里的財富’,為家鄉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這份由美味牽引的經濟活力,在廣場另一側特色小吃區已呈現出蓬勃生機。響水河鎮的面藝達人李娜的攤位前,她帶來的純炭火自制石頭餅散發著最質樸的麥香。“這餅子面香四溢,口感醇香。”一位剛品嘗完的游客忍不住贊嘆,“咀嚼在嘴里,就是那種最純粹的家鄉味道。”這句簡單的評價,或許是對美食最高的褒獎。
不遠處,老浮山撥面館的店主趙子明忙得腳不沾地,臉上卻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我們可真算是景區帶火的一家店。”他一邊手法熟練地撥動著手中的面條,一邊樂呵呵地說,“能在家門口創業,還能把咱們浮山的美食帶給更多天南地北的朋友,這種成就感,是一種滿滿的幸福。”他那份忙碌的喜悅,正是文旅發展成果最真實、最動人的惠及于民。
油糕攤位的王玉芳則有他自己的堅持。他做的油糕,餡多皮薄,在油鍋里滾出金黃的色澤,外皮香脆誘人。即便排隊等候的游客絡繹不絕,他也始終堅持每一個油糕都現做現炸,絕不敷衍。“游客大老遠跑來,不能讓人家失望。”樸實無華的話語背后,是浮山人對傳統美食技藝的堅守,也是對誠信經營最本分的執著。
而當記者將目光轉向特優農產品展區,張莊鎮徐村63歲的老村長侯紅宙和返鄉研究生馮燕組成的“最強搭檔”,正賣力地向過往游客推介著本村的農副產品。綠色生態的小米、醇香的手工醋、飽滿的新鮮核桃都備受青睞。“我們從素人做起。”侯紅宙看著眼前圍攏的人群,笑得合不攏嘴,“沒想到效果這么火爆!”這個“火爆”的攤位,生動地演繹著活動方案中“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核心理念。
空氣中的食物香氣、人群的歡聲笑語、匠人們的專注身影,共同交織成一幅充滿希望的生活圖景。這滋味,不僅停留在舌尖,更深深融入了這片土地發展的脈絡之中,醞釀著一個更加甜美、豐饒的未來。
文旅活水潤澤鄉村沃土
國慶中秋假期寨圪塔康養景區的成功實踐,有力印證了浮山縣文旅融合發展的獨特路徑。當節日的喧囂隨風散去,寨圪塔的山水重歸寧靜,但這場盛大活動所點燃的文化自信、所探索的融合模式、所彰顯的服務精神,已如種子般播撒到每位游客心中,為縣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隨著浮臨高速公路的開通,這片土地正式融入臨汾市“15分鐘交通圈”,源源不斷的客流印證著其日益增長的吸引力。交通條件的根本性改善,為寨圪塔康養景區從季節性旅游熱點向常態化旅游目的地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顧整個假期,在掛滿裝飾的紅廊下,“月滿福地”民俗體驗區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一條條寫滿祝福的祈福帶在狀元橋畔隨風搖曳;詩詞長廊、謎語競猜賦予這片土地文化內涵。這種深度的文化參與感,讓傳統文化成為可感知、可互動的深度傳承。另一邊,“扁擔記憶”供銷文創集人頭攢動,復古的供銷社場景與創新的“浮山有禮”文創產品,生動詮釋了傳統與創新的完美結合。
貫穿景區的“萬象浮山”沉浸體驗游,通過行進式演出、非遺巡游與NPC互動,將整個景區變成一個沒有圍墻的動態舞臺。在景區各處開展《懷舊婚禮秀》等行進式表演,打破了傳統舞臺的界限,這種沉浸式體驗的創新實踐,與之前在紅色小鎮推出的《寨圪塔阻擊戰》實景劇一脈相承,共同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文旅體驗模式,讓文化變得生動有趣。
這些豐富場景的背后,是浮山縣對本地資源進行系統性整合與創新性轉化的實質結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活動保障工作,各相關部門精心籌備,構建起全方位的服務保障體系。活動領導小組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正是這套看不見的保障體系,讓游客得以安心沉浸在從“向林而行”康養健步走的自然療愈,到“時光印記”復古旅拍的時空穿越等各類體驗之中。
八天的活動雖已結束,但寨圪塔康養景區所探索的文旅路徑正展現出強大的延展性。民俗體驗區的火爆,預示著非遺手藝擁有了更廣闊的關注空間;文創市集的熱銷,為當地農民和手工藝人打開了穩定的增收渠道;而沉浸式演出所帶來的口碑效應,更讓“多彩寨圪塔”的品牌深入人心。
如今,浮山縣探索出一條以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這里深耕紅色文化傳承、民俗技藝活化與鄉土美食創新,讓文旅產業真正扎根于農業農村發展。通過將扁擔精神、傳統手藝與生態資源有機結合,景區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更帶動了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這條發展之路,正以其獨特的韌性和可持續性,悄然激活縣域經濟內生動力,讓綠水青山在潤物無聲中轉化為惠民增收的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記者 祁 欣 文/圖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