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州年饃產業研究院成立

中外美食達人展示發酵美味面食

專家學者為饅頭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饅頭產業市集熱鬧非凡

小朋友體驗和面的樂趣

威風鑼鼓表演

情景劇《逢事必有饃 有饃必成事》

創意舞蹈《霍嬤嬤》
臨汾新聞網訊 千年麥香縈繞舌尖,代代匠心賡續傳承。霍州年饃,這個承載著“鎮山之首、州署之冠、霍州之源、鑼鼓之鄉”深厚底蘊的獨特文化符號,正從尋常煙火處走向萬眾矚目。
9月25日至27日,當全國目光聚焦“中國年饃之鄉”,為期三天的味道CCTV.中國饅頭風味盛典以“饃香情濃·蒸蒸日上”主題晚會、“麥香四季·蒸騰世界”產業訪談、“發酵美好·鏈動未來”產業市集三大活動為核心,為這座古城按下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加速鍵。
這場集文化展示、產業訪談、商貿對接、文旅融合于一體的盛典,不只是一場浸潤麥香、升騰熱氣的相聚,更是以饅頭為媒撬動產業勢能,為非遺傳承搭臺、為商貿合作鋪路,構筑起跨越地域、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堅實橋梁。
從致敬傳統飲食文化到前瞻產業發展布局,這場盛典既是霍州年饃以“味道”為媒登上國家級平臺,向“全國爆品”邁進的重要契機,更是一次以產業集聚帶動全鏈條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的深度實踐,讓千年饃香真正成為連接文化根脈與民生期盼的“幸福味道”。
一場盛典點亮一座城市
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聚光燈聚焦于山西霍州,這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城迎來“高光時刻”。
9月25日晚,作為味道CCTV.中國饅頭風味盛典的“重頭戲”之一,“饃香情濃·蒸蒸日上”主題晚會重磅啟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鄉村代表和優秀面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此共探傳統美食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之路,讓霍州和霍州年饃在全國“出圈”。
晚會的開篇,便將霍州的文化基因刻入旋律,鏗鏘有力的威風鑼鼓響徹全場,為這場盛典奏響厚重的文化序章。饅頭本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溫暖主食,而霍州年饃更將“舌尖美食、指尖藝術、心尖情結”融為一體,把濃濃的鄉土情懷揉進面團,裹進霍州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情景劇《逢事必有饃 有饃必成事》以金榜題名、喜結連理、壽辰團圓的人生三大場景,串聯起年饃里蘊含的情感密碼和美好期許。創意舞蹈《霍饃饃》生動展現了年饃的制作日常,一招一式間仿佛將歲月的溫度與匠心的堅守都揉進了無形的面團,讓霍州年饃的文化底蘊在動靜之間愈發醇厚。演員們的真摯表演,讓應邀而來的嘉賓們真切感受到霍州年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晚會現場的兩大“里程碑時刻”,更讓霍州年饃的文化價值與產業潛力實現雙重躍升。《霍州年饃企業標準》正式發布,為這門千年手藝立下“硬規矩”, 既保留“老面發酵、手工揉制”的古法精髓以守千年麥香,又以科學標準規范全流程以保“舌尖安全”。霍州年饃產業研究院正式啟動,則為產業發展注入“智慧內核”,將匯聚多領域專家力量,一方面以科技賦能探索預制化、功能性年饃等新業態,另一方面深挖年饃背后“霍姓之源”“門神文化”等在地文脈,推動年饃與文旅、文創領域深度融合,打造“產品+文化”新路徑。同步亮相的霍州年饃吉祥物“饃寶”,以經典“如意棗花饃”為靈感,將千年麥香化作可觸可感的文化符號,成為屏幕內外觀眾的“心頭之愛”,讓傳統文化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實現“破圈”傳播。
晚會上,多場主題訪談的展開,讓文化情懷落地為發展藍圖。學者嘉賓圍繞“中國人情感中的‘年’與‘饃’”“為年饃賦能”“助推產業聯盟 打造年度盛典”“鄉村振興 蒸蒸日上”等議題,深入探討科技如何為傳統手藝插上翅膀,共同擘畫年饃產業與農業、文旅融合的未來。同時現場連線“央央好物”直播間,更讓文化熱度轉化為民生實效,將霍州年饃通過國家級媒體平臺“帶貨”給全國消費者,讓“家鄉好物 饃香霍州”走出山西、走向全國。
當歌舞《煙火里的中國》旋律響起,舞臺上的璀璨燈光與空氣中的饅頭麥香交相輝映,恰似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對話。這場晚會不僅讓霍州借助央視鏡頭走進全國觀眾視野,更以沉浸式的文化展演,推動霍州年饃實現從“區域知名”到“國民熟知”的跨越,讓“中國年饃之鄉”的城市名片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一場盛典鋪就產業新路
當央視的鏡頭從文化展演轉向產業深探,這場盛典便成了激活霍州年饃產業的“強引擎”。
仲秋時節的霍州,層林盡染間透著豐收喜悅與產業振興期許。9月26日,在備受矚目的味道CCTV.中國饅頭風味盛典系列活動之“麥香四季·蒸騰世界”產業訪談中,全國各地的食品領域政策專家、行業技術領軍者、頭部企業負責人及高校學者與霍州本地面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土企業家圍坐“圓桌”、共商發展大計,為霍州年饃從傳統手藝向現代產業集群跨越鋪就清晰路徑。
作為產業升級的“智慧大腦”,圓桌訪談圍繞“政策領航——中國饅頭產業全產業鏈升級的路徑實踐”“科技賦能——中國饅頭產業智能化與標準化體系構建”“協同共生——中國饅頭產業跨區域產業鏈生態構建”“品牌破圈——中國饅頭產業‘區域+企業+產品’品牌矩陣打造”“健康引領——低GI食品創新與全鏈條食品安全管控”五大核心展開。
訪談的核心價值,正在于讓“困惑”遇見“答案”。針對品質穩定、物流保鮮、品牌升級、產品創新與健康適配等產業化“卡脖子”難題,嘉賓們各抒己見、齊獻良策。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教授劉長虹率先提出“標準化+科技化”方案,為生產端革新提供具體路徑,通過研究菌群結構開發標準化發酵劑,用智能控制系統穩定面團品質,讓手工匠心與現代技術實現“雙向賦能”。
“全國100多個食品倉、200余條食品干線,先進制冷與溫度監控系統,能為年饃突破地域限制、保障新鮮度提供支撐。”順豐冷運副總裁徐小燕帶來的解決方案,讓物流難題迎刃而解。五得利面粉集團專用粉事業部總經理王海軍則從產業源頭承諾:“堅守品質初心,為霍州年饃鑄牢優質面粉供應關。”
上下游企業的精準呼應,讓產業鏈的“斷點”成了“接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申琳拋出的創新思路,“開發全谷物、高纖維、低GI的功能性年饃,用標準化生產兼顧傳統風味與健康需求”讓產業升級有了新方向。在場相關企業的銷售數據更印證這一趨勢,健康屬性已成為當下消費者選購的關鍵考量。
品牌升級的探討,則讓霍州年饃的文化價值有了落地路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資深媒體專家孫金玲、中國廣告協會副秘書長張德志、山西廣播電視臺原編委關秀蘭等專家建議,霍州年饃不僅是食品,更是承載“年文化”的非遺IP,要用現代語言講好傳統故事,通過統一視覺形象、聯動文化旅游、轉化情感消費等形式,推動霍州年饃從“區域特色”走向“國民爆品”。
激烈的思想碰撞,催生全新發展機遇。在產業訪談上,霍州市政府、梅地亞電視中心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順豐冷運、五得利面粉集團等12家單位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這一涵蓋政府、高校、物流、原料供應商的“強強聯合”,成功打通“面粉供應-技術研發-物流配送”的全產業鏈關鍵環節,讓五大核心議題的討論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饅頭產業的升級,是全產業鏈的協同升級,霍州年饃憑借深厚文化底蘊與產業基礎,有望成為這一進程的“先行樣本”。當專家的理論智慧、企業的實踐經驗、政策的支撐保障在此匯聚,這枚承載鄉土記憶與文化自信的小饅頭,正以“科技賦能、品牌引領、協同共生”的姿態,向著現代化產業集群穩步邁進。
一場盛典牽動萬家期許
這場以饅頭為媒的央視盛典,不僅讓“中國年饃之鄉”的招牌愈發響亮,更將文化熱度轉化為民生福祉。
9月26日至27日,味道CCTV.中國饅頭風味盛典系列活動之“發酵美好·鏈動未來”產業市集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全國各地的面食精品齊聚于此,不僅串起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美食的全產業鏈,更以代代相傳的匠心技藝、豐富多元的產品矩陣,讓小小的饅頭釀出產業振興的“大文章”。
市集里的熱鬧,是看得見的民生溫度。消費者為美食而來,饅頭產業者為取經而來,相關企業為商機而來,讓濃濃的“煙火氣”持續升騰。這里既有山東非遺王哥莊大饅頭、河北非遺帝鑒面花等匠心手作,也有山東泰安的低GI多用途谷物粉、河南孟州的純天然石磨面粉等上游好物,從源頭食材到終端美食,從手工技藝到生產機械,全方位展現著饅頭產業的蓬勃活力,共同勾勒出一場“看得見、嘗得到”的視覺與味覺盛宴。
作為此次的“東道主”,千年非遺霍州年饃備受矚目。“霍嬤嬤”是霍州市委、市政府精心培育的區域公用品牌,憑借農業資源、文化底蘊與產業優勢深度融合的獨特魅力,不僅成為全場焦點,其展廳更化身“網紅打卡點”, 色彩繽紛、造型精巧的年饃錯落陳列,奇絕工藝盡顯傳統智慧;搭配豐富的衍生產品與精致禮盒相得益彰,濃郁的霍州特色撲面而來,不僅打動了普通消費者,也吸引著行業同仁的目光。
深耕饅頭行業十余年、曾將產品推向海外的太原鄰家饅頭經營者劉海彬,在“霍嬤嬤”展區被霍州年饃醇厚的麥香與酵香深深吸引,不僅駐足良久與品牌相關負責人深入交流經驗,還特意帶回幾款棗花饃,計劃將其工藝融入自身產品。“有CCTV助力,霍州年饃一定能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劉海彬連連為活動點贊。河南省孟州市香麥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業務總監權申洋同樣在此流連忘返,他坦言,在這里看到霍州年饃的宏偉發展藍圖,迫切希望能通過這個平臺深化合作,為其發展添磚加瓦。
市集的熱鬧背后,藏著跨區域合作的新機遇。山西省援疆促進會副會長、太原市汾西商會會長顧三梅在展廳細細感受霍州年饃精益求精的制作工序、盡善盡美的成品呈現,直言“霍州年饃就是好”。她說,自己長期從事山西與新疆農副產品雙向推廣工作,此次已與“霍嬤嬤”達成初步戰略合作意向,期待將這份來自山西霍州的麥香帶到新疆,實現兩地農產品互通共贏。
“全國各地饅頭產業上下游企業齊聚霍州,為我們的產業發展鋪就了堅實基礎。”霍州市霍嬤嬤食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武大鵬難掩興奮。在他看來,這場市集不僅讓“霍嬤嬤”收獲了滿場好評,更實實在在拓寬了銷售渠道、拓展了合作領域。他們會繼續深耕品牌建設,讓霍州年饃在全國乃至更大舞臺上散發更濃郁的芬芳。
展廳里,絡繹不絕的消費者對霍州年饃滿心喜愛,接連不斷的合作意向孕育著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契機。 “霍嬤嬤”的“火爆出圈”正是霍州年饃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如今,霍州年饃已成為百姓手中的“致富良方”,以“小蒸籠托舉大民生、小餐桌匯聚大幸福”的姿態,化身鄉村振興路上“冒熱氣、接地氣”的民生基業,讓這口地道的“中國味”香飄更遠、走得更穩。
一場盛典開啟無限機遇
以霍州年饃為支點,央視盛典帶來的不僅是短期的熱度,更是霍州發展的長期機遇。
9月25日至27日,從主題晚會的文化展演到產業訪談的智慧碰撞,從產業市集的商貿對接再到面塑技藝大賽、鄉村振興座談會、霍州年饃產業與文化深度觀摩等系列活動的聯動,這場為期三天的味道CCTV.中國饅頭風味盛典為霍州錨定了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等全方位發展的新起點。
盛典的價值,首先在于為霍州年饃搭建起“文化破圈+產業賦能”的雙重通道。“饃香情濃·蒸蒸日上”主題晚會上,威風鑼鼓奏響文化序章,情景劇與創意舞蹈解鎖年饃里的情感密碼,而《霍州年饃企業標準》發布、年饃產業研究院啟動、吉祥物“饃寶”亮相三大里程碑事件,更讓千年手藝有了行業“標尺”與創新“引擎”。晚會現場連線的“央央好物”直播間,直接將文化熱度轉化為消費動能,讓霍州年饃借國家級平臺觸達全國市場。產業訪談中,五大核心議題的深度研討,不僅為霍州年饃破解了標準化生產、跨區域物流等“卡脖子”難題,12家單位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更打通了“面粉供應-技術研發-物流配送”的全產業鏈閉環,讓“科技賦能、協同共生”從理念落地為實際產能。
而產業市集與系列配套活動的聯動,進一步釋放了“美食+文旅+產業”的融合潛力。“發酵美好·鏈動未來”市集里,從智能生產設備到低GI創新產品,既展現了饅頭產業的多元活力,更讓“霍嬤嬤”品牌借“網紅打卡點”的熱度,成為霍州年饃的鮮活代言。同期舉辦的山西首屆“中鎮霍山”杯面塑技藝大賽,以面團為媒匯聚三晉手藝人,既活化了非遺傳承,也為文旅融合注入新內容;“鄉村振興 共話發展”座談會上,小崗村、十八洞村等全國示范村與霍州村莊的經驗互鑒,為本地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而嘉賓們走進霍嬤嬤公司、馮南垣村、霍州署的實地觀摩,更讓年饃產業成為串聯文旅資源的核心紐帶,深度綁定紅色文化與古城底蘊,推動霍州的城市魅力與產業實力同頻共振、同步彰顯。
這場盛典的深層意義,更在于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傳播力、影響力為橋梁,讓霍州實現了“文化根脈”與“市場資源”的雙向鏈接。一方面,通過年饃產業研究院的智庫支撐、行業標準的品質保障,霍州年饃得以跳出“區域特產”的局限,向“全國爆品”邁進;另一方面,跨區域合作的初步落地,與五得利、順豐等企業的產業鏈協同,讓霍州從產業“參與者”升級為“生態構建者”。如今,隨著全國首個年饃行業標準的建立、產業研究院的運轉,以及鄉村振興經驗的沉淀,霍州年饃已不再是單一的食品,而是承載著文化自信、產業希望與民生期盼的“幸福載體”。
更值得關注的是,霍嬤嬤食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大希地電商直播平臺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已完成價值100萬元的“豆包”產品供貨,雙方聯合推進的肉花卷、千層饃等新品類,也即將正式登陸平臺,為霍州年饃拓展市場版圖注入新動能。
一連三天,央視盛典匯聚的政策、科技、資本、渠道等優勢資源持續釋放。從人頭攢動的市集展臺、令人目不暇接的特色好物,到會場中深入務實的交流探討、真金白銀的投資簽約,這些實打實、看得見的成果,正是主流媒體為霍州年饃搭建的“成長階梯”,不僅為霍州年饃從“區域產業”融入“全國生態”注入強勁動能,更清晰勾勒出全鏈條協同、跨地域共贏的絢麗發展圖景。
從霍窯遺址的千年積淀到如今產業集群的蓬勃生長,霍州年饃的“蒸蒸日上”,正是小產業撬動大發展的生動注腳。在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下,這枚浸潤著麥香與匠心的小饅頭,必將持續串聯起種植、加工、文旅、電商等全鏈條產業,讓霍州城市品牌愈發熠熠生輝,讓這張極具特色的“年饃名片”在全國舞臺愈發鮮亮,讓千年古城在產業振興的浪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記者 李 靜/文 王德政/圖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