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郭金苗,侯馬市新田鄉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一名扎根基層十數年,用情理法化“干戈”為“玉帛”的人民調解員。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調解組織,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調解人員。”2002年,從基層一路走來的郭金苗,來到了新田鄉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的崗位。上任伊始,她便以“六統一”標準為準繩,成立了新田鄉調委會,并吸收土地、計生、婦聯、經管等站所負責人為成員,加強調委會規范化建設。同時,她整頓全鄉25個村級調委會,通過層層選拔,將一批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群眾威望高且熟悉政策法律知識的人員,調整充實到人民調解隊伍中。
隨后,倡導各村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調解小組,推舉出糾紛信息員。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鄉一村一組”三級調解網絡,力爭達到“小糾紛不出組,大糾紛不出村,重大疑難糾紛不出鄉”的目標。
為提高調解人員的法律素質和調解技能,郭金苗雙管齊下加強各環節調解員的培訓。一方面,堅持每月5日召開由公安派出所長、司法所長、鄉綜治辦主任及各村民調主任、治保主任參加的聯席會議,對各村前一個月的治安狀況、糾紛調處、法制宣傳等情況進行總結,對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安定因素進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難或跨村糾紛案件的調處方案,對村民調、治保主任進行業務培訓,促進矛盾糾紛更有效調處;另一方面,她積極聯系侯馬市人民法院基層法庭,聯合舉辦“調解員業務知識培訓班”,聘請法官以案釋法,講解相關法律知識。為新田鄉人民調解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實很多糾紛到最后能圓滿解決,總繞不過一個‘情’字。”調解過程中,既對當事人雙方曉之以理,又以法律為依據進行說服教育的郭金苗,很多時候都飽含著對鄉親們的深厚感情開展工作。
2009年9月,新田鄉東莊村兩戶村民發生糾紛。村民李某與張某系左右鄰居,因張某未將其家糞坑按村里的統一規定移到自家院內,使距此僅一米之隔的李某家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李某多次上訪要求張家封口,而張某家以李家有一根塑料水管從其房后繞過,影響其房屋安全為由拒封。兩家交涉不成,李某一氣之下往張家門口潑了豬糞,雙方很快由爭執發展到動手。得知情況后,郭金苗立即帶領司法所人員趕赴現場,從鄰里和諧的角度出發,分別對雙方當事人做耐心細致的調解教育工作,為他們宣講《民法通則》《物權法》中有關鄰權的具體規定。調解期間,由于李某情緒不穩定,揚言矛盾解決不了,自己將不排除用武力解決爭端。郭金苗聞訊,犧牲周末休息時間趕至李某家對其進行說服教育。通過郭金苗和司法所人員連續8天的說服和協調工作,雙方當事人終于達成調解協議。張家把糞坑口用水泥封死打嚴,李某把張家門口的豬糞打掃干凈,并允諾把張家房后的水管挪開。曾經劍拔弩張的兩家終于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事后,李某專程為新田司法所送來一面寫有“情系群眾,為民解憂”的錦旗,以示感謝。
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身在基層、心系百姓的郭金苗用她十數年如一日的投入和堅守在她熱愛的土地上演繹著自己最火熱的青春。
記者 段碧蓉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