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記者見到臨汾養牛大戶卓新翠時,她正在等待一個消息,因為有兩個村的牛奶銷售出了問題,“如果對方需要幫助,我還會出手相助的。”卓心翠今年50歲,堯都區吳村鎮人,臨汾市第三屆人大代表。
2005年,她投資100萬元在吳村鎮吳南村建起了奶牛場。10年過去了,他的奶牛場規模不斷擴大,由剛開始的幾十頭奶牛發展到目前的600多頭奶牛。
今年2月,正是在養牛大戶卓心翠的幫助下,洪洞縣辛村鄉西李村的奶牛養殖戶才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據西李村老獸醫王家平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開始養殖奶牛,一直以來奶牛成為村民們增收的途徑之一。
不過養殖奶牛已經有30年歷史的西李村,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化的集中養殖。目前,仍然保持著農戶家養奶牛的習慣。
今年2月4日,一直收購西李村牛奶的伊利公司宣布,不再收購該村的牛奶。這不是說西李村的牛奶出了問題,而是伊利公司為了保證奶源安全進行的“保大戶舍小戶政策”調整。
事實上,在春節前,西李村的養殖戶就聽到了風聲,為了保證原奶達標和奶源安全,伊利公司要舍去他們這些散戶的牛奶,只是他們沒想到會來的這么快。
就在伊利公司宣布新政策的第二天,卓心翠接到了西李村一位養殖戶的電話,“伊利公司不收我們的牛奶了,你看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當時,卓心翠因感冒正在輸液。
創業的艱難讓卓心翠明白,這個消息對西李村的奶牛戶意味著什么:擠出的牛奶不能存放,奶沒銷路,養殖戶必定會給奶牛減料,一旦奶牛的產奶量減少,得等再次生下小牛產奶量才能恢復,由于期間形成了產奶斷層,這種奶牛沒人購買,最后只能賣給殺牛的。一旦走到這一步,奶牛本身就要掉價三分之一以上。
“這對奶牛養殖戶來說可是不小的損失。”卓心翠打了個比方,一頭價值8000元的奶牛,一旦到了殺牛的地步,連5000元都不值。
2月6日一早,卓心翠就趕到了西李村。當時,村里的收奶站早已存滿了奶,牛奶養殖戶家里的盆盆罐罐里都是牛奶。養殖戶心急如焚,不停地問她:“我們該咋辦?”當時卓心翠的奶場有4個圈是空的。于是她找到西李村的村干部,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讓奶牛養殖戶把奶牛送到她的養殖場集中喂養。伊利公司收奶多少錢,她直接給農戶。如果村里要建奶牛養殖基地,等建好了再讓奶牛回來。這些散養奶牛戶遇到的苦衷,使卓心翠再次想起,自己的企業就是靠黨的改革富民的好政策才一步一步形成規模,有了成效的。近幾年,她還先后被選為堯都區人大代表、臨汾市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的職責和義務讓她感到自己有責任出面幫助這些奶農走出困境。
后來,該村村干部召開了一場動員大會。但是會上,養殖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都已經老了,不能因為兩頭奶牛跑到你那兒去養牛去。你要是幫我們就幫到底,把這些奶牛買回去。”當時卓心翠手頭并沒有錢,但是她知道如果再拖幾天,養殖戶一旦給奶牛減料,那就意味著這些奶牛只能賣出肉價了。
于是她當場決定買下這些奶牛。那天,她忙到晚上12時,買回了30頭牛,老百姓都挺好的,當時都沒有打欠條,哪頭牛多少錢只是她自己記在了紙上。
第二天,卓心翠去看病。第三天,她接到西李村村民的電話,“你好點了嗎?我想問問你買走的奶牛啥時候發錢。”放下電話,卓心翠覺得這錢不能再拖了,當天,她就在自己的信用卡里透支了30萬元送到了西李村村民的手中,同時買了9頭臨產的奶牛。隨后還有人陸續地送來奶牛。
卓心翠說:“我還知道有兩個村也處于這種情況,他們能自己解決的話最好,實在不行我還愿意幫他們。”在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夕,卓心翠的奶牛基地榮獲“山西省巾幗創業基地”,而她本人也獲得了“山西省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臨汾市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的榮譽。這些獎勵無疑是對她工作的一種肯定,更是對她的一種激勵。(記者 王建武 郝海軍)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