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極其平凡的一天,但弋玉林老人的心卻格外亢奮,他的和諧藝術團“處女作”即將上演。
當天下午3時許,和諧藝術團在堯都區金殿二中舉辦了師生共慶建黨90周年文藝演出。從單人演奏到大合唱,從《重上井岡山》到《走進新時代》,一首首紅歌追憶著紅色足跡,也唱響了和諧藝術團夢開始的地方。
說起這次演出,75歲的弋玉林老人眼睛一亮,講著他寫的組建和諧藝術團的材料,侃侃而談。
老弋做過軍人,當過干部,1998年退休后,回到堯都區金殿鎮小弋東村安享晚年。他一點兒也閑不住,2005年再次出山,擔任金殿鎮關工委主任。從那時起,他有了一個夢想,把鎮上的“五老”組織起來,籌建一個藝術團,發揮余熱,促進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健康開展。
時間到了今年1月18日下午,金殿鎮上30多位能拉會唱的老年人匯集在鎮政府會議室里,聽取了老弋關于成立和諧藝術團的報告。
這樣的一次集合,老弋用了6年的時間。
6年的時間里,老弋奔走于鎮上38個村,說服有曲藝才能的老年人加入到團體中來。當他看到30多位老年人聚到一起時,很是激動。特別是看到一位80多歲的退休干部也加入到隊伍中來,更是欣慰。那天下午,從3時許一直開到6時許,大家暢談著自己的想法、建議,激動之處,有的人當場獻藝。看到大家一呼百應的熱情,老弋的心里熱血澎湃。
1月20日,老弋的這支30多人的藝術團正式成立了。團里最小的50多歲,最大的80多歲,平均年齡60多歲。老弋把席坊村作為鎮藝術活動的中心地段,規定每月農歷初一、十二、二十集中在席坊村統一排練節目,平常以各村為基地進行排練。自此,在金殿鎮的各個村紅歌唱起來了、秧歌扭起來了、蒲劇亮出來了……參與的人愈來愈多,人數迅速擴大到上百人,老弋信心大增。
龍祠村的馮煥根、呂保花等幾個老人,平常早上4點鐘起床就在自家院內吊嗓、練動作。有的人沒有歌詞,50多歲的馮煥根就戴著花鏡照著別人的抄。他說:“念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自己抄下后,記得牢。”
晉掌村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中老年演唱隊,每人印制了幾十份紅歌歌詞集本。每天晚上,他們都集中訓練,并邀請村里具有樂理基礎的人參加。除了人的因素外,沒有樂器,就跑鄰村借用;沒有道具,用自己家里的布料縫制。整齊的拍打聲,嘹亮的歌聲響徹在平山腳下,成了晉掌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過4個多月的排練,5月3日,藝術團進行了匯報表演。老弋將他花了800多元的音響設備第一次搬到了舞臺上,音響效果不是太好,但老年人的熱情掩蓋了聲音的瑕疵。當場,老弋就選了6個優秀節目參加金殿二中校園文化藝術節。
6月5日演出結束后,一張鮮紅的題為”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的錦旗送到了老弋手里,這是金殿二中所有師生贈予的。老弋說,我們不為錢、不為榮,只為關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把和諧藝術團當成宣傳、培養、教育青少年的家園。
當記者問,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輕時代的情懷?老弋說,一顆紅心為黨生。(記者 姚建 侯映坤)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