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4月出任襄陵鎮黨委書記以來,張英杰胸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干部群眾,狠抓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在他的帶領下,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可謂是大步流星,居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日子也較以前殷實富足了許多。
他的心中裝著群眾,為全鎮父老鄉親打通增收致富的瓶頸是其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襄陵人多地少,靠種植沒效益,只能靠調產。幾年來,張英杰率領廣大干部群眾,圍繞大棚西紅柿、淺池藕、露地蔥3個農業調產項目,狠抓千畝農業生態示范園區、千座溫室大棚示范園區和露地蔥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全鎮溫室大棚總棚數達到380余棚,年產400多萬公斤,產值逾700萬元;露地蔥總面積達到1000余畝。僅此兩項,每年就能為農民兄弟增加4000元以上的收入。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規模化養殖,形成以黃崖肉牛養殖、李村萬只養雞、薛村肉驢養殖、西陽千頭養豬為龍頭的規模養殖企業,推動全鎮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取得雙豐收。
他的心中裝著群眾,始終把改善民生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利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爭取項目資金,先后組織實施了一大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工程。先后完成29個村的改水工程,解決了3.2萬群眾的吃水難、吃水差的問題。對于教育、衛生、民政救助等工作,張英杰也常掛心頭。他陸續投資建設了薛村、景村聯合學校、東柴寄宿學校及南街小學,周邊400余名適齡學生就讀不再犯難。同時,他又協調建設了鎮衛生院和29個村的衛生所,群眾的就醫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他的心中裝著群眾,創新模式確保群眾上訪訴求渠道通暢無阻。針對襄陵社情民意復雜、矛盾糾紛較多的現狀,張英杰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狠抓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并創造性地建立、推行了解民難、順民意、促和諧的新型“六事”制度(黨員干部找事制度、村民問事制度、集體議事制度、公開辦事制度、回訪查事制度、定期評事制度),進一步暢通了群眾的訴求渠道,有效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幾年來,通過實施“六事”制度,全鎮未發生一起非正常上訪案件,群眾上訪次數大幅降低,由過去的市縣信訪大鎮轉變為文明、和諧的先進鄉鎮。2011年3月,襄汾縣信訪工作現場觀摩會在襄陵鎮召開,襄陵的好經驗、好做法被推廣至全縣。(記者 王小庚)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