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春風和煦,汾城鎮北西城村的十余名村民在村長胡云龍的帶領下,正在給春季即將種植的花椒樹挖渠溝。“別小看這顆小花椒樹,它可是咱村民致富的好幫手,管理簡單,又不怕旱,一到秋天漫山遍野到處是熟透的紅花椒,香飄四溢……”談到種植花椒的好處,47歲的“花椒”村長胡云龍滿臉喜悅。
胡云龍是遠近聞名的“大能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中畢業后胡云龍便在襄汾縣工商銀行參加了工作。后來,乘著改革的春風,他毅然辭職下海經商。他爭項目、跑貸款,終于讓原賈崗鄉一虧損的政府煉鐵廠煥發出勃勃生機。許多靠天吃飯的村民能在家門口的鐵廠打工賺錢養家糊口。然而,好景不長,國家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大面積關停,他只得關掉自己用心血建起的工廠,帶著第一桶金遠赴內蒙古開煤礦。
“其實,在內蒙古開礦也沒賺什么錢……”2005年春天,胡云龍在關掉鐵廠后,一度也曾想帶領村民再干些什么,可面對廣種薄收的貧瘠土地實在令他無可奈何。當時,他聽省農科院一位朋友說,花椒適宜在山區、丘陵地帶生長,又耐旱好管理,遂嘗試種了一些。然而,村民們太貧困了,連投資買花椒樹的資金也沒有。
思索了良久,胡云龍毅然背起行囊遠走內蒙古,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歷程。
3年的時間里,胡云龍在幾乎不見人煙的地方堅守著,目的就是多賺點錢回去,買花椒樹帶領村民一起致富。2009年春天,胡云龍帶著賣礦的所有積蓄,再次踏上故鄉的這片土地,準備種植花椒樹和核桃樹,綠化荒山、荒坡的同時,給村民帶來收益。他先承包了沒人要的百畝荒溝,又從外地購買回110余萬株花椒樹讓村民嘗試,當年秋天就有了很高收益。
因其突出的表現,胡云龍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大家決心跟著他一起干,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眼瞅著,種植花椒效益不錯,可供客商前來收購花椒的土路一下雨便泥濘不堪,為解決村民出行難、吃水難的問題,他想方設法帶領村民修路,花費38萬元將山村通往外界的1.4公里土路全部進行水泥硬化。與此同時,他還自籌資金20余萬元,利用深井鉆頭打穿堅硬的巖石,在200余米的地方給村民掘出汩汩的甜水來。
談到下一步的規劃時,胡云龍說,村子里現有千余畝花椒種植區,另外還種植了600余畝核桃,今年,村委會計劃完成2000畝荒山綠化,不但要種植450畝花椒樹,等到5、6月份,還要請林業專家來給村民再嫁接3萬余株核桃樹,通過大家的努力,打造萬畝經濟林區的目標指日可待,讓廣大農民群眾一起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記者 王霞 裴斐斐)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