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貧血卻獻血,這樣做是為什么?別人不識吾心樂,取笑我是著了魔?!币晃?0歲高齡的老人,騎電動車近20公里進城獻血,結果被婉拒后寫了一首打油詩。5月6日,記者見到了這位自稱為“狂人”的耄耋老人——張成業。
張成業是堯都區金殿鎮杜家莊村的一個老農民。他愛學習、愛研究、愛農業,深深地愛著他腳下這片神圣的土地,平時沒事的時候還喜歡寫幾首打油詩自娛自樂,詩后落款“耄耋農牛聽琴”。自嘲為他這頭“老牛”能聽得懂“琴聲”。不光如此,他還真有這樣的牛脾氣,多年來,他堅持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他老當益壯,酷愛農業科技,積極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
他引進的水果玉米、黃秋葵已經擺上了臨汾人的餐桌,引進的速生竹柳正待慧眼之人栽植。
“讀《南方周末》,聽華語廣播,種二畝薄田,思騰飛之策?!边@是他自嘲生活的寫照?!敖】档纳眢w,健康的思想,騰飛的民族?!弊詮淖x小學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就深深注入張成業的記憶中。于是他就為自己定了一條行為準則,那就是盡量的做好事,堅決不做壞事。而在過去的10年間,致力于種植與推廣的特色作物黃秋葵,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疇之內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10年前,他在一個報紙上看到一個特色農業項目——黃秋葵。這個植物的種子要兩元一粒?!昂眉一?這么貴,都趕上一斤小麥的價格了。”張成業說,當時,他就仔細了解了這個特殊植物的信息。原來這個植物不僅是藥材還是一種保健品,還可以做菜食用。于是他就花了500元購買了250顆種子,回來種植。
2010年《生活文摘》報的一篇報道,重新燃起了張成業心中已經略顯黯淡的希望火種。文中介紹有好多高檔酒店現已開始供應黃秋葵菜,而且價格不菲——每盤報價588元。張成業感覺黃秋葵終于漸漸為市場所接受,遂在自己的2畝試驗田里全都種上了黃秋葵,當時特色農業協會的領導還專程過來考察。
可一種新鮮事物打開市場的難度,遠沒有他想象的簡單。隨后的兩年,黃秋葵并未如預期所料迎來一個轟轟烈烈的引種高潮,相反依然是乏人問津應者寥寥,如今他還是在為這個特色項目奔走。
“這鞋功勞大,久磨我腳丫。掛起留紀念,有備再來穿?!痹谒睦戏孔永飹熘浑p破了洞的鞋子,這是他為一雙舊鞋寫的一首自嘲的打油詩。他還寫道:不慕前朝陶淵明,樂做當代新愚公?!彼褪沁@樣一個熱愛生活,懷著樸素的夢想,并且執著、樂觀,喜歡自嘲又喜歡寫打油詩的一個普通農民。采訪結束,他還用詩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兩岸未來統一日,愿捐活體點天燈?!?/p>
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