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崗極在閱讀雜志

張崗極的三枚紀念章
臨汾新聞網訊 在堯都區縣底鎮東南部,有一個青山環繞且具有紅色研學旅游特色的美麗山村——蘇寨村。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紅色印記。從蘇寨村走出來的百歲抗戰老兵張崗極,正是蘇寨村眾多傳奇與驕傲中的一員。
1925年1月,張崗極出生于蘇寨村一個中醫世家,其祖父張松壽是十里八鄉聞名的中醫。父親張保才(尚德)在他1歲時便離家外出謀生,之后杳無音訊,生死不明。他與孤母祁臘梅相依為命,在祖父和浮山縣劉家莊舅父的幫助下艱難度日。幼年艱苦的生活錘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蘇寨村民風淳樸,注重教育。張崗極從小刻苦學習,打下了較為扎實的文化基礎。
1938年2月,日寇攻占臨汾城,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百姓紛紛逃難,流離失所。1939年初,年僅14歲的張崗極參加了犧盟會,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1942年,八路軍在臨汾河東地區開展抗日活動,依托黃河天塹和山地高原,與日寇進行游擊戰。張崗極在此加入八路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參軍后,他被送到太岳軍區陸軍中學學習,在此期間經歷了多次反掃蕩突圍戰。1944年初,他和戰友們遭遇了多次圍追堵截,最終沖破日寇的重重封鎖線,到達革命圣地延安。短暫休整后,陸軍中學師生向甘肅出發,到達隴東慶陽縣平定川,張崗極被編入抗日軍政大學七分校三大隊,成為一名抗大學員。在這里,他們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抓緊時間學習文化和軍事知識,為抗戰大反攻和解放全中國做好準備。
抗戰勝利后,張崗極先后到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華北局擔任會計工作。此前他沒有接觸過會計業務,但他僅憑一本通俗的《會計學》讀本,很快就成了行家里手,得到上級領導表揚和同志們的好評。1947年7月,由于在工作中表現優秀,張崗極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參加革命工作的崇高理想。
新中國成立后,張崗極被分配在山西省工業廳人事科工作。他憑借良好的文化基礎,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公文寫作和辦理來往公函得心應手。1952年8月,調入富家灘煤礦擔任勞資科科長。為改變落后的生產管理方法和勞動工資制度,他與勞資科的同志們深入礦井一線調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計算,形成了符合煤礦生產實際的勞動工資定額制度。1955年5月在《勞動》雜志發表其撰寫的《富家灘煤礦勞動工資計劃分析工作》一文,這是他與勞資科同仁從工作實踐中得到的重要成果。
1956年,富家灘煤礦組建為汾西礦務局,張崗極擔任首任勞資處長。他對年輕同志關心幫助、悉心培養,為全局各單位培養了不少勞資工作管理人才。1958年8月,他調任新成立的汾西煤校校長,此后長期在汾西礦務局教育系統工作,并先后擔任汾西礦務局一中以及技工學校、職工大學校長。1986年,在汾西礦務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崗位上離休。張崗極在煤礦教育領域辛勤工作近三十年,為山西煤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盡管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張崗極的生活充實而有規律。他每天早起鍛煉、閱讀書報,了解國內外大事,并先后撰寫了二十余篇紀念抗戰和回憶家鄉的文章。在80歲時仍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生命活力,開始學習電腦操作、練習打字。對于一位年屆八旬的老人,掌握電腦并非易事。張崗極有著頑強的毅力,每天查閱資料、錄入文字,歷時近一年完成了15萬字的回憶錄《秋帆憶遠》。回憶錄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與日寇艱苦卓絕的斗爭;記述了反“掃蕩”的日子里,他和戰友們風餐露宿,與敵人斗智斗勇,取得勝利;記述了在抗大七分校學習的寶貴時光,學員們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化和軍事知識,為即將到來的大反攻和國家建設積蓄力量;記述了新中國建設初期的百廢待興到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
2008年,張崗極獲得太原市首批健康老人榮譽。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對他樂觀人生態度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肯定。前些年,在其即將進入百歲之際,他仍然沒有停下人生向上的腳步,以極大的毅力再次增補修改《秋帆憶遠》回憶錄,每天堅持查閱資料、修改增補書稿,把進入新世紀二十年來耳聞目睹國家的發展變化,對社會不斷進步、科技迅猛發展的體會寫進回憶錄再版付梓,作為一名百歲抗戰老兵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鄭重獻禮。
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到80周年,張崗極先后獲得三枚抗戰勝利紀念章,每一枚紀念章都承載著他太多的情感記憶,以及對同村兄弟張發基等犧牲戰友的深深緬懷。
9月3日早上,張崗極讓孫女將三枚紀念章端端正正地佩戴于胸前,早早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觀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和閱兵儀式。當激昂的音樂響起,看到一個個整齊的方隊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過,他的眼中閃出了淚光,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張崗極百感交集,鄭重寫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12個字。下筆雖略顯顫抖,卻是蒼勁有力,這是他對烽火歲月的緬懷,對犧牲戰友的思念,更是對后輩們勿忘歷史、賡續前行的殷殷囑托。張崗極用自己的一生驗證了一名抗戰老兵的忠誠與擔當,為紅色蘇寨留下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了蘇寨村眾多榮光者中的一員。他始終堅守的家國情懷、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永遠是激勵后來人銘記歷史、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的精神力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孫克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