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一個人、一間房,一住就是200余天;一輛車、一個村,一跑就是2.5萬公里……去年,古縣出了一個“名人”,他是該縣南垣鄉山頭村“第一書記”王斌。一年間,46歲的他走遍了村里的每道梁、每條溝,為這個省級貧困村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并為村里爭取到了百余萬元的項目,從一個“外來戶”真正變成了“村里人”。
村民都說:“王書記認真不認真,就看他的頭發和胡子,一年間都變白了。”11月6日,剛經過最后一場秋雨洗禮的古縣南垣鄉山頭村顯得格外清新,站在村邊的垣頭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半山腰上散落的住戶,王斌指著遠處的山溝向記者介紹,山頭村由東山頭、西山頭和下山村三個自然村組成,農戶居住分散,新農村村鎮建設難規劃、功能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全村無任何水利設施,屬于純粹靠天吃飯的農業村。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貧困戶24戶,貧困人口82口,屬于省級貧困村。
黨員有了主心骨
“村里底子薄,很多黨員干部對以后的發展都失去了信心,我感覺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去年8月份,王斌被派駐山頭村后,在村黨支部書記戴遵福的幫助下,摸清了村級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基本情況,決定為村民授課,組織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黨員嚴格落實好“三會一課”,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員干部不作為、亂作為》等文件精神,并要求定期進行思想匯報并寫出書面匯報材料。在該村黨員唐永革的會議筆記上,記錄著村里每次會議的內容,他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基本上不開會,有的黨員一年都見不上一次面,自從王斌住到村里后,三天兩頭學習、開會,時間久了,村委會大院里感覺有了活力了。”
在王斌的桌子上,整齊地放著《山頭村脫貧致富三年發展規劃》《調研報告》《兩委班子及黨員情況》等,每一份內容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他為村里編了《山頭村土地情況》,里面詳細到每一口人的耕地現畝數、現塊數,原畝數、原塊數,每一組數據都是他親自入戶并深入地頭了解后才確定的。戴遵福說:“他一來又是調研,又是寫規劃,還當起了統計員、黨課老師,反正這些事情我是做不來。”
村里變了新面貌
入村后,王斌多次同所在單位市文化局領導溝通,爭取到了兩萬多元資金,對村委會兩間辦公室和一間活動室重新進行了粉刷,外墻及圍墻全部噴了涂料,護欄和大門刷了油漆,安裝了防盜門和防盜窗,村委會的兩塊牌子換成了不銹鋼,配備了新的辦公設施,制度上墻,做了版面。同時為村里捐贈了打字復印掃描一體機、打印紙、籃球等用品。
同時,王斌在向領導匯報了文化扶貧的想法后,得到了單位的大力支持。去年,市文化局對山頭村及附近村村民進行了廣場舞培訓,并參加古縣農民運動會;今年,市文化局投資3萬多元完成了山頭村文化廣場(籃球場)地面硬化,為村民健身鍛煉、文化娛樂提供了保障。3月24日,市文化局又組織了《大美臨汾·群眾文化基層行,走進南垣鄉山頭村》大型文化演出,參演人員達120余人,通過高水平演出和專業的指導,使群眾的文化生活有了進一步改善。王斌告訴記者:“今后還要爭取搞一些形式多樣的文化扶貧,在實施物質扶貧的同時,更進行精神扶貧、文化扶貧,真正實現農民的全面脫貧。”
邁出脫貧第一步
“村里修排水道的想法十年前就有了,然而巨大的費用讓村里根本無法承擔,一到下雨天家家戶戶大門口‘鬧水災’。”戴遵福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王斌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爭取到資金12萬元為村里修了排水溝。
修排水道的工程讓王斌感覺到村里的集體收入太重要了,實現不了“零突破”,以后將更難發展。深思熟慮后,王斌多次找所在單位及縣里相關部門協調,終于為村里爭取到了100千瓦的光伏發電基地1座,年底即可完工,到時村集體每年預計收入10萬元。聽到這個消息時,戴遵福激動地一晚上沒睡著,他告訴記者:“當時我和村里人都不敢信,這一年的收入和我們上次修排水溝的花費差不多了,村里多年來想干卻干不成的事,這一年來全干好了,全村人都還像做夢一樣緩不過神。”
說到集體收入,王斌馬上帶記者下溝里看村里新建的50畝核桃基地,路上記者了解到,去年王斌和戴遵福帶著村干部下溝里開荒,用了2.5萬元開出了50畝荒地,全部栽植核桃樹,并套種小米,今年第一年小米就為村里帶來了8000元的收入,這樣算下來2018年就能收回來成本。同時,今年對山頭村的種植產業進行調整,改換優種玉米800余畝;種植大豆200畝、西瓜80畝;擴大林下藥材—連翹的種植面積,在2015年1830畝的基礎上,今年再增加1440畝。
“我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的故鄉,每次看到村民那種渴望的眼神,就想著為他們做點事。”回到村委會已是晚上9點多,一頭倒在床上的王斌告訴記者,按照自己的規劃,今年村里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只要全村黨員干部齊心協力,明年的山頭村一定會變出個更新的模樣。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