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012年9月3日,中國文化報》在非遺專版顯著位置刊登了董文達撰寫的《雄獅登天塔,勃發志昂昂》一文。該文以凝練、簡潔的文字,記敘了襄汾縣陶寺鄉陶寺村的天塔獅舞領軍人李登山,發掘整理、革故鼎新,使這一地方民俗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不凡經歷。該文發表后,在當地引起了廣泛影響。
作者董文達是年逾古稀的省工商學校退休教師,退休以來,他以宣傳“非遺”為己任,為民族文化遺產傳承鼓與呼,在報刊、網絡發表了150余篇文章,他不遺余力地為“非遺”保護建言獻策,有的被市政協社情民意所采用,有的被報紙刊登,還有的被省兩會作為提案。由此,他成為全省聞名的“非遺老人”。
發揮余熱宣傳“非遺”
2007年,董文達離開了他工作了幾十年的校園,步入了“夕陽紅”的大軍。怎樣度過后半生?是像大多數老人一樣,在家含飴弄孫、打撲克、下棋、遛彎兒,還是繼續發揮余熱,為社會作貢獻?一次回鄉探親,所見所聞深深地觸動了他。
有一年春節,董文達去看舅舅,問起了住在前院的翼城琴書老藝人李香玉的情況,得到“已經走了”的答復,董文達的心里頓時沉甸甸的。他腦海里浮現出小時候過年走舅舅家,也總要到李香玉老人那里拜年,老人還會給大家說上幾段琴書段子。
董文達當時就萌生過一個念頭,把老人說過的書整理出來,那該多有意義。原想在退休后實現這個愿望,可是,現在一切都晚了。
“一位民間藝人離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董文達決心在后半輩子只做一件事:為文化遺產列傳,為非遺傳人列傳,為喚起全社會重視、保護、傳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信心、自覺性而盡一點力量。
由于從未受過系統新聞業務培訓,董文達對新聞一竅不通。他60歲再當小學生,借來了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書籍“啃”了起來。想來想去還是山西師范大學的報刊數量最多,在那里應該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每天下午,董文達都會步行前往師大圖書館拿起報紙細細研讀,對于一些好的文章還要摘抄下來。“運氣好的時候,還能碰上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的學生,從他們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知識。”憑著鍥而不舍的勁頭,董文達從一個“門外漢”短時間內成為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寫作能手。
董文達將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聚焦到襄汾天塔獅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登山身上。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也為了真實再現該項目保護傳承中的艱辛,他先乘公交車到達襄汾縣城,然后步行5公里來到陶寺村,幾次往返才掌握了令人滿意的寫作素材。經過幾天時間的寫作和修改,他的第一篇稿件先后在《中國文化報》《山西廣播電視報》《臨汾日報》上刊登。看著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變成文章發表,董文達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滿足。
在與襄汾縣文化館接觸過程中,董文達發現該縣古城鎮京安村有位農民叫劉潤恩,50個春秋“躬耕”于民間文學,整理出版了《大能人解士美》《七十二呆》《張良的傳說》等10余本民間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當地的奇聞軼事,在民間流傳數百年,他被劉潤恩搶救民間文學的精神所感動,白天隨同劉潤恩走村串戶收集故事,晚上促膝而談,深入這位70多歲老人的內心世界。不久,長篇通訊《民間文學的護花神——劉潤恩》新鮮出爐。
根植民間挖掘素材
董文達的家鄉翼城縣,素以“唐堯故地”晉國之源”而著稱于世,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這里有著幾十種傳統文化遺產,翼城花鼓最為著名,相傳興于唐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于早已聞名遐邇、多次見諸報端的翼城花鼓,在宣傳上如何出新?從新的角度進行挖掘,董文達多次利用節假日、回鄉探親等時間,拜訪相關方面的人士,查閱大量資料,探索花鼓歷史淵源,深入花鼓傳統濃厚的村莊座談,從中篩選新聞角度。
董文達發現,以往翼城花鼓的宣傳都集中在花鼓技巧、曲牌、歷史沿革等方面,而對花鼓的傳承人及其脈絡略顯不足,于是,他把搜集重點放在翼城花鼓的傳承人身上。
那時,翼城花鼓的最后一位傳承人是城關鎮楊家莊的楊作梁,他生于1938年,少年時即拜本村花鼓傳人楊生漢為師,學得了其全部花鼓技藝精華,并以獨創《三鼓朝陽》鼓段聞名鄉里。2008年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文達找到楊作梁的親屬多次深談,光采訪記錄就寫下1萬余字,寫作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一周時間內三次修改,終于成稿。
這篇題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稿件刊登在《翼城史志》上。史志辦的工作人員說,這是全縣唯一一篇有關翼城花鼓傳承人的詳細記載。2010年,楊作梁去世,令董文達想到許多,他意識到花鼓傳承人多數年事已高,其掌握的花鼓傳統技巧面臨“人走藝絕”的危險,如何從老藝人那里挽救花鼓原始資料迫在眉睫。為此,他又及時總結了翼城縣委、縣政府如何站在文化立縣的高度,把花鼓保護列入全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一系列有效做法,寫成《翼城花鼓走出了保護非遺的好路子》一文刊登在2011年11月的《臨汾日報》上,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隨后,翼城電視臺專門對董文達進行了采訪,制作、播出了他宣傳非遺的電視節目。縣委宣傳部多次授予他優秀通訊員稱號,他的作品兩次獲得優秀新聞作品獎。
傾盡全力無怨無悔
十年來,董文達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整個社會傳承保護非遺的文化自信,奮力前行。他除了在報刊上和網絡上撰寫各類宣傳文章之外,還把議政建言作為宣傳非遺的一項重要的職責,不斷向各級政府建言獻策,呼吁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重視非遺保護工作。這些年來,為了我市非遺的傳承和傳播,董文達貼上時間、貼上精力、貼上錢財,把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自己神圣的職責,只要有利于非遺的事,就努力去做。
談到未來,董文達爽朗地笑了:小車不倒只管推,后半輩子就交給非遺了。” 記者 蘇亞兵 通訊員 閆曉倩

責任編輯:實習生衛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