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車子行駛在蜿蜒水泥路上,村道路兩旁可看到片片蘆葦隨風搖曳,到了垣上,遠處可見旋耕機在隆隆作響……進村看到籬笆砌圍墻、土雞滿院跑、樹上掛高粱、玉米堆滿倉,一幅農村鄉村初冬美景浮現在眼前……近日,記者隨市信訪局派駐到古縣岳陽鎮九傾垣村“第一書記”莊東敏來到這個居住分散、地廣人稀的貧困山村。
九傾垣村位于古縣岳陽鎮西北山垣上,距離縣城7公里,全村耕地面積2050畝,荒山荒坡10860畝,以小麥、玉米、小雜糧和紅薯為主,經濟林作物核桃3萬株,曾經是10萬畝核桃基地。藥材種植100余畝,畜牧養殖,羊500余只,雞1500余只,人均收入2500元。該村有5個村民小組,25個自然莊,全村168戶501口人,黨員25人,五保戶5戶,低保戶11戶18人,“再回頭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70戶228人。無任何礦產資源,是傳統的純農業村,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和務工為主。
凝心聚力抓黨建
莊東敏駐村以來,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村黨組織、與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圍繞建設“五個好”黨支部,指導和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黨務公開、黨員承諾等制度,與駐村工作隊開展貧困戶識別和對接工作。結合精準扶貧“回頭看”“再回頭看”工作,一次次深入貧困戶家中促膝交談,詳細了解致貧原因,建立詳細的貧困戶臺賬,確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為村民解決實際問題,得到村民的好評。為了進一步加強九傾垣村的黨支部建設,完善村黨支部的各項工作制度,把各項制度制版上墻,并在每月15日與村“兩委”召開黨員會議、民主生活會,積極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合格黨員。撰寫心得體會,為該村黨員干部補精神之“鈣”,夯實基層黨建基礎。與此同時,齊心協力與村“兩委”班子制訂脫貧規劃;組織落實扶貧項目、參與整合涉農資金,積極引導社會扶貧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造血”功能,助推該村早日脫貧致富。
真情奉獻得信賴
“莊書記回來啦,我家還有25公斤核桃呢、老謝家還有65公斤黃豆、老連家還有30公斤紅薯……”到了村里村民們熱情地跟莊東敏打著招呼……村里百姓農產品銷售難,莊東敏通過微信朋友圈幫老百姓賣農副產品,開著自己的車一次又一次來到村里,把村民們提前稱好裝好的農產品拉到市區賣給同事和朋友。這次隨行跟他逐個兒到老鄉家拉農產品,整個兒后座和后備箱滿滿當當,汽車的后半部分被壓得很低很低。今年54歲的謝春忠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告訴記者,莊書記是個能干的年輕人!自從去年8月份來到他們村,辦了不少實事和好事。他說:“就拿這次咱們村移民搬遷來說吧,我是搬遷戶之一,根據國家移民補貼,尾款還需交付8萬多元,到處借不到錢,小伙子得知這一情況,幫助我在信用社貸款3萬元,解了當時的燃眉之急。”當記者問其將如何還款時,他信心滿滿地說:“我們村是農業村,靠天吃飯,莊書記來了帶領大家搞農業產業和養殖業,大家積極響應,我養殖的40只羊明年繁殖之后可賣2萬多元,還有玉米等經濟作物可收入1萬元,就把貸款還完了,要不是這3萬元貸款,可把人難住了。還有在他的協調下,為我們村協調資金十多萬元進行改造供水設施,我們目前人畜吃水有了保障。自從莊書記來了之后,多方協調為我們村出主意、想辦法讓我們過好日子,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車子吃力地爬坡前往距離村委會3公里的吳生平家,路邊碰到吳生平的愛人杜桂香左手挎著籮筐、右手拿著鐮刀,正準備出門撿酸棗,看到莊東敏立刻就往回走,熱情地說:“莊書記來了,快下車回屋……”車停在院門口,只見院落整潔、遠處簡易糧倉堆滿了玉米,棗樹上掛有綁好的高粱穗,窯洞門口掛著辣椒,葵花、酸棗晾曬窗臺,鐵鍬、鋤頭和耙子靠在門前,叩開老鄉的門,丈夫吳生平迎上前來,握著莊書記的手:“快來,請坐……”說話間,莊東敏從衣兜里掏出2350元遞到他手中說:“大家都說山里的農產品綠色、無污染就是好吃,這是前幾天我從你家拉的紅豆、核桃賣了的錢,快拿著。”老吳手握著錢感激地說:“謝謝,謝謝,謝謝莊書記!”吳生平告訴記者:“去年玉米價格不看好,我今年試種的一畝紅豆收成不錯,莊書記給村里人賣農產品,他不顧辛苦地往我家跑了三四趟,從家里拉走不到150公斤紅豆和100余公斤滯銷的核桃,還把錢送到家中,真給咱百姓辦實事啊!”
撲下身子辦實事
自從去年8月駐村以來,莊東敏走村入戶,訪民情、知民意、因村施策,與村“兩委”班子共同協商脫貧計劃,以“興修水利”項目、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切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目前,該村移民搬遷項目可安置26戶80余人,其中,12戶年底可住上95余平方米的樓房;集中安置5戶五保戶,預計年底住上有暖氣、有獨立廚房、獨立衛生間、電視等設施的房屋,生活用品還為他們一并備齊,讓五保戶們住得安心。在他的協調下為村民提供金融扶貧服務,為村里的6戶貧困戶在古縣牡丹信用社協調貸款15萬,讓村民不再為貸款犯愁。從縣委組織部爭取2.5萬元資金用于村黨員活動室的改造加固;協調市信訪局的黨員干部為該村患有尿毒癥的村民逯健捐款3100元,并及時送到患者家屬手中;協調市民政局籌資5000余元一同與工作隊隊員到5戶特困戶家中慰問;設立“愛心書屋”,協調市總工會、市文體局為該村捐贈書籍,收到社會各界捐贈的農業、科技等方面惠民讀本600余本;通過網絡為農民銷售紅豆、黃豆、核桃等農副產品千余斤;積極爭取了30余萬元引水工程資金,徹底改變地下水枯竭、吃水難、沒有水澆地的歷史難題。同時,部分旱地實現節水灌溉,為下一步實施大棚蔬菜、農家樂等項目奠定堅實基礎。積極申請光伏發電項目,爭取各項扶貧富民政策,讓更多的百姓受益。
72歲的老黨員李英說:“小莊到了咱們村,組織大家開會學習,為村里爭取項目和資金,為五保戶安置住所,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小伙兒,農村多些這樣的小伙子,我們脫貧致富就有希望了!”
“原福梅,你家的25公斤核桃去哪里拉呢?”“莊書記,親戚幫我捎到縣城了。”“好的,我返程到縣城去拉一下……”村民原福梅感慨地說:“莊書記心真細致、人很貼心,我們信任他!”一年多來,腳下沾的泥土,身上流下的汗水,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一樁樁、一件件實事擺在百姓面前,說起莊東敏,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莊書記可為咱農民辛苦了!”
村黨支部書記連紅輝說:“自從莊東敏來了以后,他能和村民打成一片,為九傾垣村做規劃、提建議、出點子,踏踏實實為村里百姓辦事,像這樣一心為咱百姓著想的‘第一書記’希望在我們村多呆幾年,多辦實事和好事!”他在這片沃土上奉獻著自己青春和力量,同時收獲著村民們的信賴和支持。
他用一腔熱情和愛心,滋潤著這片土地,溫暖著這里的農民。他憑著立足基層、真抓實干、抓鐵留痕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信賴,獲得農民的稱贊。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勇挑重擔、繼續前行,敢為青春譜華章。在返程的路上,他說:“在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再苦、再累、再疲憊,我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撲下身子,沉下心來,腳踏實地,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多為村里爭取項目,多辦實事,讓他們早脫貧,過上好日子,做農民心中信賴的‘第一書記’!”
記者 劉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