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霜降前夕,鄉寧縣昌寧鎮龍鼻村的田間地頭里,秋收的腳步愈發緊湊。在村民王新愛家的蘋果園里,趁著難得的晴好天氣,她正帶著工人們忙著采摘蘋果。紅彤彤的果子掛滿枝頭,被晨霧打濕后更顯鮮亮,王新愛熟練地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飽滿的蘋果從枝頭摘下,放進腰間的竹籃里。
今年55歲的王新愛與蘋果種植打了十幾年交道,在當地農戶眼中,她始終是那個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最初決定在自家地里種植蘋果,到后來主動嘗試改換品種,她每一次的選擇都走在全村人的前列。“那時候大家都種傳統作物,覺得穩當,但我總想著試試新路子,蘋果行情好,說不定能多賺點錢。”回憶起最初的選擇,王新愛眼神里滿是堅定。如今,她的蘋果園里,樹齡最大的果樹已經“18歲”了,園內既有早熟品種,也有晚熟品種,錯峰上市讓果園的收益更加穩定。
除了蘋果,王新愛還曾把目光投向葡萄種植。得益于當地戎子酒莊的保底收購政策,她放心地在蘋果園周邊同步種下了葡萄,形成了“蘋果+葡萄”的種植模式,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2023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提升果園的競爭力,王新愛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拔除一部分葡萄藤,從吉縣引進更具市場潛力的“中矮化”品種蘋果樹。“這個品種結果早、產量高,果子品質也好,就是前期投入有點大。”王新愛說,當時果園正常運營需要資金周轉,加上新果樹的種苗、肥料等投資,一下子讓她犯了難。
就在王新愛一籌莫展之際,她想到了向鄉寧農商銀行求助。這是她第一次提出貸款申請,心里既期待又忐忑。讓她沒想到的是,申請提交后,鄉寧農商銀行城關支行客戶經理左向澤和同事立刻驅車趕來,深入果園實地了解情況。“他們詳細問了新果樹的品種特性、預計收益,還有我的資金需求,一點都不敷衍。”王新愛回憶道,客戶經理們在果園里走了一圈又一圈,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細節,還不時與她交流種植規劃。令人驚喜的是,從上門調查到完成授信,前后只用了不到半天時間,10萬元貸款就順利批了下來。
拿到貸款的那一刻,王新愛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她立刻用這筆資金采購了“中矮化”蘋果樹苗、有機肥和種植工具,組織工人抓緊時間栽種。當看著一棵棵2米高的樹苗穩穩地扎根在土地上,迎著微風舒展枝葉時,王新愛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收益,王新愛還根據“中矮化”果樹株距1.5米、行距4米的特點,在果樹間隙套種了油葵和花生。“這樣一來,果樹結果前,套種的作物也能有一筆收入,不算浪費土地。”她笑著說。
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王新愛新引進的“中矮化”蘋果樹長勢喜人,部分果樹已經開始掛果。“今年套種的油葵和花生收成不錯,晚熟紅富士蘋果也迎來了豐收,光蘋果就套了11萬袋,預計能采收4萬斤。”王新愛難掩喜悅之情,她自豪地介紹,龍鼻村海拔1000米,這里產出的“北垣蘋果”果形飽滿、色澤艷麗、口感脆甜,早已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產業名片。
“多虧了鄉寧農商銀行的‘施肥補水’,這筆貸款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有了金融力量的支持,我打算繼續擴大‘中矮化’蘋果樹的種植面積,再引進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把果園打理得更好。”王新愛說。
風吹過果園,紅彤彤的蘋果在枝頭搖曳,仿佛一個個跳動的“致富果”。在龍鼻村,還有很多像王新愛這樣依靠特色種植增收的農戶,而鄉寧農商銀行始終秉持著服務“三農”的初心,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為農戶們的致富夢想保駕護航,在金融力量的助力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增收路,讓家鄉的特色產業越做越紅火。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