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陽光透過綠葉的縫隙,在一串串形態各異的葫蘆上灑下細碎的光斑——“花瓶葫蘆”線條圓潤流暢,似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蓮花頭葫蘆”頂部褶皺層疊,造型獨具匠心……近日,走進襄汾縣汾城鎮南賈崗村的葫蘆種植基地,連片的藤蔓爬滿支架,如綠色的海洋般鋪展延伸。
村民張紅勝穿梭在藤蔓間,向開展上門服務的襄汾農商銀行賈崗支行客戶經理尉秀紅熱情介紹:“你看這品相,今年又是好收成!咱這光登記在冊的品種就有23個。”張紅勝一直從事根雕、葫蘆雕刻等文玩類產品的創作,五年前,他決定種植葫蘆,在南賈崗村流轉26畝土地,一頭扎進葫蘆種植事業。
從最初的幾個品種,到如今建成集種植、初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特色基地,張紅勝熬過了選種育苗的艱難、市場開拓的碰壁,憑著“要種就種精品”的韌勁,將自家葫蘆品種增加到20余種,并且賣到了周邊市縣的文旅市場,甚至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各地。
然而,特色產業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精品葫蘆生長周期長,從育苗到掛果要不斷投入肥料、農藥,加工環節還要買雕刻工具、晾曬設備。”張紅勝坦言,2022年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資金周轉成了“攔路虎”。
賈崗支行客戶經理主動走進張紅勝的種植基地,仔細詢問葫蘆品種特性、生長周期、銷售渠道;回到張紅勝的加工車間,又翻看訂單臺賬、成本核算表,一筆一筆厘清資金缺口。“您這產業有特色、有市場、有前景,符合我們‘三農’信貸支持政策!”尉秀紅的話給張紅勝吃了顆定心丸。賈崗支行隨即啟動“特事特辦”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流程,安排專人對接資料收集。
效率,是解困的關鍵。從實地考察到資料上報,從信貸審批到資金到賬,賈崗支行僅用了兩個小時就把10萬元順利轉入張紅勝的賬戶。張紅勝激動地說:“真是及時雨啊!有了這筆錢,我明天就能去買種苗和設備,沒有耽誤農時!”資金到位后,張紅勝立刻行動起來,新種苗全部栽種,雕刻機、烘干設備也陸續進場調試。
“他們的服務一直陪伴著我的發展。”張紅勝表示,今年為了更好地打開葫蘆的銷售,他再次求助賈崗支行。“群眾有困難,我們就得往前沖。”賈崗支行行長郭靖表示,在獲悉張紅勝的困境,當天下午他便帶著信貸專員趕到葫蘆基地,經過嚴格的審核過后,為張紅勝增額至24萬元,給其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葫蘆馬上就要開始采摘了,目前看收成還不錯,有了他們的支持,明年我還能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張紅勝說。夕陽下,葫蘆基地被染上一層暖金色,微風拂過,一串串葫蘆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與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我們要讓金融服務像甘霖一樣,滋潤每一塊希望的田野。”郭靖表示,未來將持續下沉服務重心,優化信貸流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能。
記者 潘華玲 白潔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