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時序深秋,思想灼灼。11月5日,2025新華網思客年會文化觀察專題調研行第二日,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中國旅游協會秘書長葛磊、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山西古建博主孫小寒等組成的專家團,繼續在臨汾這片厚重的土地上深耕探訪。他們的足跡從“風口”上的微短劇創作基地,到驅動創新的“晉創谷”平臺,再到歷經數千年的陶寺遺址,此行不僅是對歷史文脈的深度溯源,更是對傳統文化如何煥發新活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一次前沿觀察。
聚焦微短劇 觸摸文化新勢能
調研中,專家學者們走進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深入考察微短劇在平陽大地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臨汾搶抓數字經濟新藍海,在微短劇賽道強勁發力,以“打造微短劇之城”為目標,先后牽引“騰訊視頻精品微短劇基地”落地臨汾,并成立“央視頻(臨汾)共創點”,同時搭建完成了2萬平方米的微短劇室內拍攝場景、成立視頻審查工作站、投入投拍資金等,以真金白銀支持微短劇產業在平陽大地蓬勃發展。截至目前,臨汾市微短劇拍攝已達190余部,上線100余部,全網播放量破40億人次,為臨汾集聚了強大流量。
專家學者們依次參觀了拍攝基地、對話影視公司負責人、探班微短劇劇場,同時在基地體驗了演員日常、過了一把戲癮。葛磊表示:“微短劇以輕量化、快節奏的形式激活了地方文化IP,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動能。”秦朔則從產業視角分析認為,微短劇的興起是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體現,其創新模式有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探訪晉創谷 展望創新未來
新質臨汾,氣勢蓬勃。當前的臨汾,營商環境優渥、產業集聚、發展空間廣闊,吸引了一大批數智企業紛紛牽手落地。專家學者們走進“晉創谷·臨汾”,深入了解其在科技創新與文化賦能方面的實踐。作為推動產學研融合的重要平臺,“晉創谷·臨汾”通過整合技術、人才與資源,助力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協同發展。
臨汾城市的日新月異令張頤武驚嘆。他坦言:“十年前來過臨汾,這一次因思客年會再次邂逅臨汾,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面貌大煥新,直觀感受是‘新潮’。臨汾無論是從多元產業的發展,還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賡續,是整體‘一盤棋’的思路,有前瞻性更有執行力,可以看出臨汾的發展勢頭很強勁,甚至是‘全國矚目’,尤其是在高新產業以及微短劇產業方面成績亮眼,這些都是一個向新向好的信號,接下來會聯通更多企業、人才關注臨汾、牽手臨汾,近者悅遠者來。”
令專家學者耳目一新的是,“晉創谷·臨汾”的機器人講解員面對各種提問,不僅能對答如流,更能給出延伸回答。而這也是臨汾積極擁抱新業態、新技術,展現文化自信與創新活力的具象化。
走進陶寺遺址 溯源華夏文明
調研最后一站,專家學者們來到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作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遺址,陶寺遺址以其宏大的城址布局和豐富的文物遺存,展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張頤武在參觀中指出:“陶寺遺址是理解華夏文明內涵的關鍵地標,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亟待通過更多元的傳播方式推向公眾。”孫小寒結合自身對古建的研究,分享了陶寺在建筑形制與禮制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站在鎮館之寶彩繪蟠龍紋陶盤展柜前,葛磊陷入深思。“我們仿佛在與4000多年前的祖先對話,在臨汾不僅能感受到文化的厚度,更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作為旅游行業的專家,葛磊坦言,“我多次來過臨汾,每次來都有種‘回家’的溫暖,一是根脈的牽引,二是這座城市在文旅方面久久為功的用心,每到一處,都會感受到暖心服務、貼心問候,這些都促使我的腳步走向這里。”在葛磊看來,臨汾近年來在旅游產品的打造上不斷推陳出新,暖心小細節讓更多人溫暖加倍,完善的硬件設施以及越來越暢通的交通體系、住宿條件等,都在賦能整個文旅產業的發展。
此次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度交流,不僅梳理了臨汾深厚的歷史文脈,更展現了其以文化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圖景。專家學者們表示,臨汾的實踐為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記者 趙俊 王凱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