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式雙黃蓮蓉月餅是經典的時令食物

中秋之夜,提著燈籠走街串巷已成為廣府必不可少的習俗

檳城中秋節慶典——月滿花香·丹絨夜

檳城的特色榴蓮月餅

一家老小一起品嘗空心月餅,是臨汾人必不可少的中秋習俗

臨汾中秋之夜

中秋夜晚,棉蘭街頭掛起花燈,吸引市民漫步觀賞,感受節日氣氛

棉蘭特有的月餅——“公仔餅”
臨汾新聞網訊 中國人對中秋節的感情,跨越千年,深藏于記憶深處,凝結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情結。中秋夜空中的那輪明月,不僅僅是皎潔的光輝,更是炎黃子孫心靈的鏡像,承載著世世代代的情感寄托。月亮,作為民族情感的寄托,早已超越簡單的天文現象,成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象征。
今年中秋之際,中國廣州與臨汾、馬來西亞檳城、印尼棉蘭“三國四城”記者聯動,邀您共享四城獨特中秋味,共賞中秋這輪明月,共情中華傳統習俗,共同見證這輪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情感與文化記憶的明月,如何照亮古今、連接四海、映照團圓。
廣東廣州
月是故鄉明 情是嶺南濃
當珠江水面倒映出第一輪圓月,嶺南的土地便被浸潤在桂香與溫情之中。廣府人的中秋,從不只是一輪明月,而是鐫刻在竹篾燈籠的紋路里,融化在蓮蓉蛋黃的醇香中,回蕩在月光童謠韻律間的文化記憶。這些穿越千年的習俗,正以生生不息的活力,在現代都市續寫著團圓與傳承的故事。
中秋之夜,廣府人家素有“樹中秋”之俗。家家戶戶用竹條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于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彩光搖曳,與明月爭輝。孩子們提燈走街串巷,嬉戲玩耍;孩童手里的盞盞明燈,宛若星河落人間。據《廣州府志》記載,廣府“樹中秋”之俗可溯至明代。如今漫步在西關老巷,仍可見竹篾扎制的楊桃燈、蓮花燈高懸檐角,與天上明月遙相呼應。
作為美食之都,廣式月餅以其皮薄餡豐、色澤金黃聞名,多少代表著廣式月餅傳承發展的“細膩”。雙黃白蓮蓉、傳統五仁、純手工豆沙……“月餅合家分,象征團圓意”,每一口都是廣府人記憶中的“鄉愁”。除了月餅以外,廣州中秋的節令食品還有柚子、栗子、芋頭、菱角、石榴等。這些時令貢品,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庭院中,成為中秋的重頭戲——拜月娘。古時候,女子“拜月娘”祈求容顏姣好、家宅平安;孩童“耍祿仔”時唱起童謠,長輩們看著他們嬉笑打鬧的樣子,也對月娘抒發了希望子孫聰慧、平安健康的心愿。
如今,廣府中秋習俗已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這些傳統儀式如同溫潤的玉,沉淀著文化的厚度,也為游子標定回家的方向。對每一位廣府人來說,只要吃上一口雙黃白蓮蓉,聽一句“月光光”,和家人團坐在一起,中秋就永遠在心上。
馬來西亞檳城
榴香融月色 燈影映南洋
每到農歷八月十五,皎潔圓月為檳城增添詩意。作為馬來西亞最具人文風情的城市之一,這里的中秋節既是華人傳統的延續,也是一場多元文化的城市盛會。中秋之夜,喬治市老街披上金黃燈影。古跡區街燈與彩色燈籠交相輝映,土生華人古宅的門楣、咖啡店窗檐都掛滿花燈,從宮燈、荷花燈到卡通造型,繽紛奪目。
檳城的中秋,每年都會定格在打銅仔街公園的花燈盛會中。今年亮燈儀式定于9月22日舉行,700盞花燈點亮公園與周邊。9月28日“2025檳城中秋節慶典——月滿花香·丹絨夜”,更有文化表演、手作工作坊、傳統游戲和美食攤位,讓節日氛圍濃厚熱烈。在中秋節慶期間,不少老字號餐館也化身燈海。
檳城的中秋,獨有的“榴蓮月餅”就是一絕,多少代表檳城月餅味蕾創新的“豪放”。無論傳統烤皮或柔滑冰皮,榴蓮月餅都融入濃郁果香與細膩甜味。像本地品牌“榴寶貝”便推出貓山王與黑刺冰皮月餅,堅持高比例純果肉,讓人一口就能嘗到榴蓮的原始醇香,成為近年節日期間的伴手禮。
檳城的中秋,更體現在家人團圓的溫情中。傍晚時分,無論海邊漁村還是城市公寓,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團圓飯。飯后,大家圍坐庭院或陽臺,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與柚子。對檳城人而言,中秋不僅是節日,更是維系親情的儀式,讓漂泊在外的游子心生歸屬。當然,檳城的中秋并不局限于華人。馬來與印度社區同樣也會參與其中:友族鄰居受邀共品月餅,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提著燈籠游玩。文化互鑒,讓中秋在檳城呈現包容與多彩。
山西臨汾
月印千年俗 古藝釀新甜
臨汾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秋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傳承。
臨汾人的中秋記憶,始終縈繞著空心月餅的酥香。在這片熱土上,中秋的味道被巧妙地烙進一個個圓潤飽滿的空心月餅里。圓鼓鼓的外形,恰似天上皎潔的明月,更象征著團圓美滿。輕輕咬下一口,焦香酥脆,香氣撲鼻,這便是臨汾人中秋的儀式感。
空心月餅雖名“空心”,制作卻處處見功夫,多少代表臨汾月餅傳承發展的“匠心”,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老輩人的智慧。師傅們包餡時要精準控制力度,讓餅皮在烘烤時自然鼓起卻不塌陷,這樣吃起來既有酥殼的脆感,又有糖漿拉絲的甜蜜感,這是臨汾老輩人傳承的中秋智慧。
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空心月餅不僅是一種節令食品,更是一張承載鄉土記憶的文化名片。它延續著古老的中秋習俗,也傳遞著跨越山海的親情思念與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在臨汾,中秋節的熱鬧不止于一枚月餅,更是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尋根之旅。從非遺工坊里空心月餅的酥香四溢,到尋常百姓家的團圓飯;從家族里的祭月儀式,到景區里的國風巡游,古老習俗與現代生活在此交融,讓中華文化的根脈在月光下愈發清晰。
臨汾人的中秋團圓飯,同樣暗藏“團圓密碼”。餐桌上,軟糯香甜的洪洞蒸飯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外酥里軟的鄉寧油糕寓意生活甜如蜜;形如石榴、皮薄餡足的浮山燒麥承載著對家庭團圓的期盼;旁邊擺放的空心月餅,則寓意著生活甜蜜圓滿。這些美食是家人團聚的見證,更是游子心中最深的味覺牽掛,無論走多遠,只要嘗到這口家鄉味,便知團圓近在眼前。
印尼棉蘭
餅香飄異域 月滿照棉蘭
在棉蘭,華人會以多種形式慶祝中秋節。家庭成員通常會共進晚餐,餐桌上少不了應季食材和月餅。夜晚,人們登高或臨水賞月,燈籠點亮夜空,寄托美好心愿。
在棉蘭,中秋之盛首先體現在跨族群交流中。印尼以多元族群和豐富文化而聞名,這種多樣性讓人們能夠接觸并學習到來自不同民族的節日傳統。其中,中秋節在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當地華社每年都會舉辦慶祝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加。活動中有舞蹈表演、祈福儀式與文化展示,體現了團結和互助精神,這不僅是華人文化的傳承,也是促進跨族群交流的重要機會。
在棉蘭,中秋之盛更體現在月餅傳承創新的“洋氣”中,月餅餡料敢于“不走尋常路”:咖啡餡、咖喱肉松餡、香蕉餡、奶酪餡、巧克力餡……比如,印尼果凍月餅以晶瑩Q彈的外皮取代傳統烤制;千層芋頭月餅外皮酥松,餡料香滑;麥當勞McCafe和星巴克也推出月餅,成為國際品牌融入傳統文化的例子。還有一種特別的“公仔餅”(Angkong Pia)。“Angkong”在閩南語里就是指“公仔”,“Pia”就是“餅”的意思。它是一種酥脆的傳統月餅餅干,形狀多樣,只在中秋節期間才能見到,常用于祭祖或拜神。盡管棉蘭月餅形態與口味變得“五花八門”,但月餅的核心精神未曾改變——它依然是象征團圓的甜點,承載著家庭的記憶與中華文化的延續。
在棉蘭,中秋之盛還體現在商場“月餅節”的氛圍中。印尼由于幾乎處于熱帶,常年感受不到秋意,因此將八月十五索性稱為“月餅節”。作為當地迎接中秋拜月傳統,“月餅節”活動通常持續數日,展示和銷售多家本地最具代表性的老字號月餅品牌,如Tamiang、Damai、Delima等。這些品牌大多傳承數代,是棉蘭華人最熟悉的味道。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梁意聆 陳銘曦
臨汾日報記者:尹 娜 郭海琪 實習生 焦柄銜
光華日報記者:溫祥開 許蓉慧
訊報記者:Nora 劉珂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