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8月21日至25日,在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第七屆山西文博會)為期五天的展程中,臨汾展館以“不止小西天·臨汾皆如此”為主題,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創新活力,成為全場焦點。
從開幕式一聲“Action!”的熱情啟幕,到閉幕時累累合作成果的豐收,臨汾通過這場文化盛宴,向世界展示了其多元的文化面貌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文化與科技交融 打造沉浸式體驗
為期五天的展示如同一部精彩的文化連續劇:威風鑼鼓氣勢恢宏,微短劇現場即興上演,非遺與文創相映成趣——臨汾正借“劇”之力,向世界展現一個豐富、立體、充滿魅力的城市形象。
走進臨汾展館,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一座以國家級非遺“威風鑼鼓”為靈感設計的巨型藝術裝置。結合聲、光、影等多種技術手段,該裝置不僅構成視覺中心,更營造出一處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令觀眾仿佛親臨古老慶典現場,直觀感受臨汾文化的多元魅力。
位于展館入口的精品微短劇展區,通過創意互動吸引大量游客駐足。該區域涵蓋拍攝區、觀賞區、點播區及AR體驗區,實現多維度參與。特別設置的“片場零距離”環節,由真實劇組現場還原開機儀式,觀眾可上臺扮演“一日演員”,在專業指導下即興表演,親身感受微短劇創作的樂趣。
“剛才路過看到招群演,覺得特別有意思。表演時我還笑場了,真是很新奇的體驗。臨汾的微短劇發展潛力很大,而且緊跟市場潮流。”游客李然手拿劇組贈送的紀念U盤興奮地說,“這是我在文博會上最特別的紀念,有機會一定要去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看看。”這種互動形式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更讓觀眾在體驗中深化了對臨汾文化的認知與共鳴。
除精品微短劇展區外,展館門口兩側,若隱若現的壁畫上呈現小西天、廣勝寺、鐵佛寺、汾城古建等十二大古建,與臨汾展館主題“不止小西天·臨汾皆如此”相得益彰、完美呼應。我市還推出家居文化展區、工藝美術展區等,展出威風鑼鼓、霍州年饃、鄉寧紫砂、曲沃青銅器、蒲縣麥稈畫等特色產品和非遺代表作。外圍設置的“洪洞廣勝寺飛虹塔”“跟著悟空游臨汾”等打卡點,進一步以互動方式傳遞臨汾文化的包容與多元。臨汾市博物館設計開發的全國首臺超大空間移動式博物館——“文明號”移動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局&臨汾市博物館),位于N7館核心位置,集中展示了臨汾的文化創新成果,成為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又一亮點。
特色展品吸睛 精準招商結碩果
展會期間,我市多項文化產品廣受市場歡迎。山西三晉禮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推出融入小西天元素的文創產品,融合傳統美學與現代實用功能,實現現場銷售額突破4.5萬元,成為展會亮點。
鄉寧紫砂作為臨汾文化名片之一,憑借獨特泥料與精湛工藝吸引了多家文旅商戶,現場銷售額達9萬元,部分商戶更表達了長期合作意向。霍州市霍嬤嬤食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精準匹配家庭早餐、伴手禮場景,每天銷售額完成3萬余元,不少游客當場約定了長期訂購渠道。山西花果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與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文博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山西堯造圍棋文化有限公司與廣州明誠棋墅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小樣染坊創意設計有限公司、山西省體育博物館達成合作意向。“臨汾優選”展區匯集了全市17個縣(市、區)的優質特色產品,從吉縣蘋果到永和紅棗,從隰縣玉露香梨到安澤連翹茶,全方位展現了臨汾農業與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成果。展區內人流如織,許多消費者現場選購后還通過電商平臺持續下單,進一步拓展了臨汾特產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影響力。
招商推介方面,我市同樣取得扎實成果。8月22日上午,我市舉辦文化產業招商推介會,發布多項招商項目,覆蓋文旅、影視、文創等領域,總投資達數十億元。簽約項目類型豐富,既包括洪洞縣“華人老家”文化街區、永和縣馬家灣小鎮等大型綜合開發項目,也包括霍州鑼鼓文化產業園、“山水韻影·璀璨蒲縣”光影水秀等特色產業項目,以及微短劇制作、數字空間開發等新興業態。
非遺節目輪番上演 多元文化魅力盡顯
展會期間,臨汾展館安排了晉南威風鑼鼓、翼城花鼓、蒲劇絕活等非遺節目的循環展演,深厚的藝術底蘊和強烈的現場感染力,吸引大量觀眾駐足。尤其是蒲劇絕活表演,演員精湛技藝屢屢點燃現場氣氛。
8月22日,臨汾市文化產業招商推介簽約專場文藝演出精彩上演,翼城花鼓、渾身板,蒲劇絕活、鄉寧民歌、霍州鶯歌、吉縣嗩吶、隰縣小西天原創舞蹈《懸塑飛天》等節目接連登場,贏得現場觀眾熱烈反響。8月23日,“歌聲里的鄉寧”鄉寧民歌專場演出也圓滿呈現。
“這些非遺節目太精彩了,真切感受到臨汾文化的獨特魅力。希望更多人了解并傳承這些寶貴遺產。”太原游客楊梓深有感觸地說。
除表演外,臨汾展館還推出微短劇拍攝、非遺技藝演示、“爆款景點”打卡等互動環節。在蒲縣麥稈畫展臺,游客細細品味以麥稈為筆、天然成色的工藝畫作,紛紛贊嘆其精妙。“遠看是畫,近看才能發現麥草的細膩紋理和層次,農耕文明的質樸與藝術創作的精巧結合得恰到好處。”太原游客陳靜表示,許多觀眾詢問制作工藝,對這項非遺技藝表現出濃厚興趣。
霍州年饃展臺前,一座面塑“年饃塔”成為鏡頭焦點;隰縣面塑展區同樣人頭攢動,一組置于半顆核桃殼內的“十八羅漢”面塑引來陣陣驚嘆。“太不可思議了,在這么小的空間里,十八羅漢形態生動、衣紋清晰,這得有多么深的功底和多么大的耐心啊。”游客段寶宏贊嘆道。面塑傳承人現場演示制作,在極小空間內用特制工具精細塑造微縮形象,靈巧技藝贏得觀眾掌聲。
“今天一看,才發現臨汾有這么多文化寶貝!”游客李琪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游客宋軒宇則已經約好同伴:“下周就去臨汾看看那些古建。”
文化引領未來 創新驅動發展
第七屆山西文博會圓滿落幕,臨汾展館憑借策展創意、文化厚度與合作成果贏得廣泛好評。從沉浸展示到多元表達,從互動體驗至實質簽約,臨汾不僅成功塑造了“不止小西天·臨汾皆如此”的文化形象,更在文旅融合、文創開發和產業創新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回顧5天展期,臨汾的成功源于對文化資源的系統挖掘與創新轉化。一方面活化非遺資源,對接現代設計與市場需求,打造優質文創產品;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微短劇、數字開發等新業態,為文化產業升級注入新動力。
8月21日,侯馬盟書發現六十周年系列活動發布會成功舉行,為臨汾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開啟了新篇章。同時,鄉寧、侯馬特色縣(市、區)展區也全方位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蒲縣秀奎麥烙畫專業合作社亮相N3館山西紅色文創展區;臨汾花果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也在N4館“37V5”文創山西專區參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翼城花鼓還應邀為山西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發布儀式作開場表演,成為展會一大亮點。在此次發布的山西省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中,我市“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和“臨汾堯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兩項實踐案例成功入選,充分展現了臨汾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方面的卓越成效。
本屆文博會,臨汾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設立了臨汾微短劇展廳;組織43家文化企業、1600余件文化產品參展;舉辦了文化產業招商推介會,發布了43個招商項目,總投資額為97.79億元,擬融資額為59.72億元;現場簽約17個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額達14.74億元。5天時間里,累計觀展群眾近10萬人,現場交易和線上銷售總額125萬余元,達成合作意向50個,可謂內容豐富、亮點紛呈、大放異彩、收獲滿滿。
展望未來,我市將繼續堅持文化引領與創新驅動,深化文旅融合與產業協作,加強與國內外文化企業及機構的合作,持續提升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
5天的文博盛會雖已結束,但臨汾的文化之旅正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延續。憑借深厚的文化根基與不斷的創新活力,臨汾正在書寫更加絢麗的文化新篇。
記者 蘇亞兵 亢亞莉 黃藝貞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