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看,這是我做的鳥尊陶藝!”近日,在晉國博物館陶藝體驗區,小朋友興奮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個暑期,晉國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為游客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
政策普惠大眾 文化觸手可及
晉國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馮倩介紹,該館推出了多項惠民政策,所有學生群體均可享受免票優惠,持教師資格證或考古工作證件的游客同樣可以免費入館,受到了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歡迎。
在“指尖上的藝術——感受陶藝之美”活動區,一群小朋友正圍坐在工作臺前,小手沾滿陶土,全神貫注地揉捏著手中的泥團。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在陶坯中心按壓出凹槽,有的孩子則拿著木制工具刻畫著鳥尊的花紋,不時舉起作品向指導老師展示。“我們希望孩子們通過親手觸摸陶土、繪制紋樣,感受先民創造彩陶時的那份匠心。”指導老師說。據了解,這場穿越時空的陶藝對話將持續整個暑期,每周三上午開放體驗。
“制作過程中,老師給我們講解了鳥尊的歷史故事,讓我對這件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學生徐語涵說,“原來古人制作青銅器要經過那么多復雜的工序,真是太了不起了!”
科技激活文物 陶藝玩出新意
在晉國博物館特色研學區,“AI重塑·陶火千年”——黃河文明數字創生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項以仰韶文化為根基的創新活動,巧妙融合了AI前沿科技與傳統陶器藝術,為青少年打開了一扇數字化傳承的新窗口。
活動現場,孩子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著電腦。他們首先通過AI技術學習基礎的數字創作技巧,然后將自己對黃河文明的理解轉化為獨特的數字作品。有的孩子設計出了融合彩陶紋樣的個性logo,有的則創作出了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陶器圖案。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數字作品可以通過轉印技術變成實物文創,如帆布包、徽章等,讓創意真正“活”起來。
“這個活動太有意思了!”正在制作數字作品的學生王敏興奮地說,“我不僅學會了用AI技術,還把自己設計的彩陶圖案印在了書包上,感覺特別有成就感。”指導老師介紹,這項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們了解AI技術,還能夠讓他們在數字創作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馮倩表示:“‘AI重塑·陶火千年’活動是我們探索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承的一次創新嘗試。通過科技手段,讓古老的陶器藝術煥發新生,也讓青少年在互動體驗中建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童聲詮釋歷史 晉韻生動傳承
“這是晉侯墓地出土的玉組佩,由多件玉璜串聯而成……”在晉國博物館展廳內,小講解員郝晨汐正在用清脆的聲音為游客講解。這是她第二次擔任講解員工作,經過專業培訓,她的講解已經相當嫻熟。“第一次講解時特別緊張,但現在越來越有信心了。”郝晨汐說,“每次講解完聽到游客的掌聲,都讓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據了解,像郝晨汐這樣的小講解員共有20名,他們經過專業培訓后,每天輪流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這種形式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能力,也讓歷史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進行傳播。
漫步展廳,一場名為“河汾陶火——黃河中游先秦陶器特展”的專題展覽吸引了不少文物愛好者駐足觀賞。展覽以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于1985年寫下的《晉文化頌》為開篇,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徐徐展開。
70余件(套)來自黃河中游地區的陶器中,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戰國時期的精美陶器,系統展現了晉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獨特地位。一位正在觀展的游客感嘆道:“這些陶器上的紋飾變化,就像一部無聲的歷史教科書,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看到大家在活動中收獲知識和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馮倩說,“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游客能夠近距離接觸歷史文化。”
值得關注的是,晉國博物館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是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劃的“三館聯動”研學季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1日至8月31日,通過陶寺遺址博物館的文明探源、臨汾市博物館的精彩展陳與晉國博物館的晉文化專題,讓觀眾一站式讀懂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這個暑期,晉國博物館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架起了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在這里,傳統文化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知識,而是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生動存在。從陶藝制作到AI互動,從公益講解到小小講解員,每一項活動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文化傳承,永不止步。
記者 亢亞莉 劉臨琦 郭海琪

責任編輯:暢任杰